人胚第4周时,胚盘已向腹侧卷折成为柱状胚体。前神经孔逐渐闭合,神经管头端迅速膨 大形成脑泡(脑的原基)。脑泡腹侧的间充质局部增生,使胚体部外观呈较大的圆形隆起,称 额鼻隆起(frontonasal prominence)。同时,口咽膜尾侧的原始心脏发育长大并隆起,称心隆 起(heart prominence)(图21-l), 秋体板 领鼻隆起 上隆起 隆起 图21-1第4周人胚头部 A腹面观;B侧面观;C矢状切面;1~4示鳃弓 一、鳃器的发生 人胚第4周和第5周,伴随额鼻隆起与心隆起的出现,头部两则的间充质增生,渐次形成左 右对称、背腹方向的6对柱状隆起,称鳃弓(bronchial arch)。相邻鳃弓之间的s对条形凹陷为 鳃沟(bronchial groove)。人的前4对鳃弓明显,第s对出现不久即消失,第6对很小,不甚明 显。在鳃弓发生的同时,原始消化管头段(原始咽)侧壁内胚层向外膨出,形成左右5对囊状 结构,称咽囊(pharyngeal pouch),它们分别与5对鳃沟相对应,二者之间隔以薄层的鳃膜 (bronchial membrane)(21-2) 」上领降起 o下颌降起Q口四P ( 一颈 一心上销P i 图21·2第5~6周人胚头部冠状切面 示鳃器及颈部形成,1~4示咽囊 鳃弓、鳃沟、鳃膜与咽囊统称鳃器(bronchial apparatus)。鱼类和两栖类幼体的鳃器演 化为具有呼吸功能的鳃等器官。人胚的鳃器存在时间短暂,鳃弓将参与颜面与颈的形成,其间 充质分化为肌组织、软骨与骨;咽囊内胚层则是多种重要器官的发生原基(见第22章)。人胚 早期鳃器的出现是人个体发生重演种系发生的现象,也是生物进化与人类起源的佐证之一
人胚第4周时,胚盘已向腹侧卷折成为柱状胚体。前神经孔逐渐闭合,神经管头端迅速膨 大形成脑泡(脑的原基)。脑泡腹侧的间充质局部增生,使胚体部外观呈较大的圆形隆起,称 额鼻隆起(frontonasal prominence)。同时,口咽膜尾侧的原始心脏发育长大并隆起,称心隆 起(heart prominence)(图21-1)。 图21-1 第4周人胚头部 A腹面观; B侧面观;C矢状切面;1~4示鳃弓 一、鳃器的发生 人胚第4周和第5周,伴随额鼻隆起与心隆起的出现,头部两则的间充质增生,渐次形成左 右对称、背腹方向的6对柱状隆起,称鳃弓(bronchial arch)。相邻鳃弓之间的5对条形凹陷为 鳃沟(bronchial groove)。人的前4对鳃弓明显,第5对出现不久即消失,第6对很小,不甚明 显。在鳃弓发生的同时,原始消化管头段(原始咽)侧壁内胚层向外膨出,形成左右5对囊状 结构,称咽囊(pharyngeal pouch),它们分别与5对鳃沟相对应,二者之间隔以薄层的鳃膜 (bronchial membrane)(图21-2) 图21-2 第5~6周人胚头部冠状切面 示鳃器及颈部形成,1~4示咽囊 鳃弓、鳃沟、鳃膜与咽囊统称鳃器(bronchial apparatus)。鱼类和两栖类幼体的鳃器演 化为具有呼吸功能的鳃等器官。人胚的鳃器存在时间短暂,鳃弓将参与颜面与颈的形成,其间 充质分化为肌组织、软骨与骨;咽囊内胚层则是多种重要器官的发生原基(见第22章)。人胚 早期鳃器的出现是人个体发生重演种系发生的现象,也是生物进化与人类起源的佐证之一
二、颜面的形成 第一鳃弓出现后,其腹侧部分迅速分叉方两支,分别称为上颌隆起(maxillary prominence)与下颌隆起(mandibular prominence)。左、右下颌隆起很快在胚腹侧中线愈 合,将口咽膜与心隆起隔开。此时正面观察胚体部,其颜面是由额鼻隆起、左右上颌隆起、已 愈合的左右下颌隆起及这5个隆起包围的一宽大凹陷一一口凹(stomodeum)构成的(图21- 3)。口凹即原始口腔,它的底是口咽膜,此膜将口册与原始咽分隔开。口咽膜于第4周中破 裂,原始口腔便与原始咽相通。 颜面形成与鼻的发生密切相关。在额鼻隆起的下缘两侧,局部外胚层组织增生变厚,成左右 一对鼻板(nasal placode)。继而鼻板中央向深部凹陷为鼻窝(nasal pit),其下缘以一条细 沟与口凹相通。鼻窝周缘部的间充质增生而隆起。鼻窝内侧的隆起称内侧鼻隆起(median nasal prominence),外侧的称外侧鼻隆起(lateral nasal prominence),早期的两个隆起是 相互相连续的(图21-3)。 颗嘉隆起 内侧鼻降电 上美起 一下须隆起 第d周 第5雨 第6 精奥染起 上剑隆起 一下领座起、 第7洲 第1周 图21-3颜面形成过程 颜面的演化是从两侧向正中方向发展的。继左右下颌隆起的愈合(将发育形成下领与下 唇),左右上领隆起也向中线生长;与此同时,两侧的鼻窝亦彼此靠拢,左右内侧鼻隆起渐愈 合,并向下方迁移而与上颌隆起愈合。这样,鼻窝与口凹被分隔开。内侧鼻隆起将发育形成包 括人中在内的上唇正中部分,上颌隆起发育形成上唇的外侧部分以及上颌。当内侧鼻隆起向下 迁移时,额鼻隆起的下部正中组织呈嵴状增生,形成鼻梁和鼻尖,其上部则发育为前额。外侧 鼻隆起参与组成鼻外侧壁与鼻翼。随着鼻梁、鼻尖等鼻外部结构的形成,原来向前方开口的鼻
二、颜面的形成 第 一 鳃 弓 出 现 后 , 其 腹 侧 部 分 迅 速 分 叉 方 两 支 , 分 别 称 为 上 颌 隆 起 ( maxillary prominence)与下颌隆起(mandibular prominence)。左、右下颌隆起很快在胚腹侧中线愈 合,将口咽膜与心隆起隔开。此时正面观察胚体部,其颜面是由额鼻隆起、左右上颌隆起、已 愈合的左右下颌隆起及这5个隆起包围的一宽大凹陷――口凹(stomodeum)构成的(图21- 3)。口凹即原始口腔,它的底是口咽膜,此膜将口册与原始咽分隔开。口咽膜于第4周中破 裂,原始口腔便与原始咽相通。 颜面形成与鼻的发生密切相关。在额鼻隆起的下缘两侧,局部外胚层组织增生变厚,成左右 一对鼻板(nasal placode)。继而鼻板中央向深部凹陷为鼻窝(nasal pit),其下缘以一条细 沟与口凹相通。鼻窝周缘部的间充质增生而隆起。鼻窝内侧的隆起称内侧鼻隆起(median nasal prominence) ,外侧的称外侧鼻隆起(lateral nasal prominence),早期的两个隆起是 相互相连续的(图21-3)。 图21-3 颜面形成过程 颜面的演化是从两侧向正中方向发展的。继左右下颌隆起的愈合(将发育形成下颌与下 唇),左右上颌隆起也向中线生长;与此同时,两侧的鼻窝亦彼此靠拢,左右内侧鼻隆起渐愈 合,并向下方迁移而与上颌隆起愈合。这样,鼻窝与口凹被分隔开。内侧鼻隆起将发育形成包 括人中在内的上唇正中部分,上颌隆起发育形成上唇的外侧部分以及上颌。当内侧鼻隆起向下 迁移时,额鼻隆起的下部正中组织呈嵴状增生,形成鼻梁和鼻尖,其上部则发育为前额。外侧 鼻隆起参与组成鼻外侧壁与鼻翼。随着鼻梁、鼻尖等鼻外部结构的形成,原来向前方开口的鼻
窝逐渐转向下方,即为外鼻孔。鼻窝向深部扩大形成原始鼻腔。起初,原始鼻腔与原始口腔之 间隔以很薄的口鼻膜(oronasal membrane),该膜破裂后,原始鼻腔便与原始口相通。 原始口腔的开口(亦称原口)起初很宽大,随着两侧上、下颌隆起向中线会拢和上、下唇 的形成,同侧上、下领隆起的分叉处向中线方向生长,形成颊,口裂因此变小。眼的发生最初是 在额鼻隆起的腹外侧,两眼相距较远。以后随着脑与颅的迅速增大以及上颌与鼻的形成,两眼 逐渐向中线靠近,并处于同一平面。外耳道由第1鳃沟演变而成,鳃沟周围的间充质增生形成 耳廓。外耳的位置原本很低,后来随着下领与颈的发育而被推向后上方(眼与耳的发生详见第 26章)。至第2个月未,胚胎颜面初具人貌。 三、腭的发生与口腔、鼻腔的分隔 腭起源于正中腭突与外侧腭突两部分,从第5周开始发生,至第12周完成(图21-4)。 1.正中腭突左右内侧鼻隆起愈合后,向原始口腔内长出一个短小的突起,即为正中腭突 (median palatine process)。它演化为腭前部的一小部分。 2.外侧腭突上颌隆起向原始口腔内长出的左右一对扁平突起,即为外侧腭突(1 ateral palatine process)。外侧腭突起初是在舌的两侧斜向下方,以后随着口腔的扩大及舌变扁和位 置下降,左右外侧腭突逐渐在舌的上方呈水平方向生长,并在中线愈合,形成腭的大部。其前 缘与正中腭突会拢愈合,两者正中交会处残留一小孔即切齿孔。以后,腭前部间充质骨化为硬 腭,后部则为软聘。软腭后缘正中部组织增生并向后方突出,即为悬雍垂。 腭的形成将原始口腔与原始鼻腔再次分隔,成为永久的口腔与鼻腔、鼻腔在腭的后缘与咽 相通,该部位即为后鼻孔。伴随腭的形成,额鼻隆起的下部在形成鼻梁与鼻尖的同时,还向原 始鼻腔内长出板状的鼻中隔,它向下垂直生长,最终与腭在中线愈合,鼻腔即被一分为二。鼻 腔外侧壁还发生三个嵴状皱襞,分别形成上、中、下三个鼻甲(图21-4)
窝逐渐转向下方,即为外鼻孔。鼻窝向深部扩大形成原始鼻腔。起初,原始鼻腔与原始口腔之 间隔以很薄的口鼻膜(oronasal membrane),该膜破裂后,原始鼻腔便与原始口相通。 原始口腔的开口(亦称原口)起初很宽大,随着两侧上、下颌隆起向中线会拢和上、下唇 的形成,同侧上、下颌隆起的分叉处向中线方向生长,形成颊,口裂因此变小。眼的发生最初是 在额鼻隆起的腹外侧,两眼相距较远。以后随着脑与颅的迅速增大以及上颌与鼻的形成,两眼 逐渐向中线靠近,并处于同一平面。外耳道由第1鳃沟演变而成,鳃沟周围的间充质增生形成 耳廓。外耳的位置原本很低,后来随着下颌与颈的发育而被推向后上方(眼与耳的发生详见第 26章)。至第2个月末,胚胎颜面初具人貌。 三、腭的发生与口腔、鼻腔的分隔 腭起源于正中腭突与外侧腭突两部分,从第5周开始发生,至第12周完成(图21-4)。 1.正中腭突左右内侧鼻隆起愈合后,向原始口腔内长出一个短小的突起,即为正中腭突 (median palatine process)。它演化为腭前部的一小部分。 2.外侧腭突上颌隆起向原始口腔内长出的左右一对扁平突起,即为外侧腭突(lateral palatine process)。外侧腭突起初是在舌的两侧斜向下方,以后随着口腔的扩大及舌变扁和位 置下降,左右外侧腭突逐渐在舌的上方呈水平方向生长,并在中线愈合,形成腭的大部。其前 缘与正中腭突会拢愈合,两者正中交会处残留一小孔即切齿孔。以后,腭前部间充质骨化为硬 腭,后部则为软腭。软腭后缘正中部组织增生并向后方突出,即为悬雍垂。 腭的形成将原始口腔与原始鼻腔再次分隔,成为永久的口腔与鼻腔、鼻腔在腭的后缘与咽 相通,该部位即为后鼻孔。伴随腭的形成,额鼻隆起的下部在形成鼻梁与鼻尖的同时,还向原 始鼻腔内长出板状的鼻中隔,它向下垂直生长,最终与腭在中线愈合,鼻腔即被一分为二。鼻 腔外侧壁还发生三个嵴状皱襞,分别形成上、中、下三个鼻甲(图21-4)
图21-4腭的发生及口腔与鼻腔的分隔 (1)、(3)、(5)冠状切面(2)、(4)、(6)口腔顶部观 四、牙的发生 牙的釉质来源于外胚层,其它部分成自中胚层。人胚第6周时,口凹边缘的外胚层组织增 生,沿上、下颌形成U"形的牙板(dental lamina)。牙板向深部中胚层内生长,在上、下领 内先后各形成10个圆形突起,称牙蕾(tooth bud)。牙蕾发育增大,底部内陷为帽状的造釉器 (enamel organ),为乳牙的原基(图21-5)
图21-4 腭的发生及口腔与鼻腔的分隔 (1)、(3)、(5)冠状切面 (2)、(4)、(6)口腔顶部观 四、牙的发生 牙的釉质来源于外胚层,其它部分成自中胚层。人胚第6周时,口凹边缘的外胚层组织增 生,沿上、下颌形成“U”形的牙板(dental lamina)。牙板向深部中胚层内生长,在上、下颌 内先后各形成10个圆形突起,称牙蕾(tooth bud)。牙蕾发育增大,底部内陷为帽状的造釉器 (enamel organ),为乳牙的原基(图21-5)
图21-5牙的发生 A第8周B第10周C第24周D第24周E生后10个月 1.釉质的形成,造釉器分化为三部分:①外层为单层立方或扁平细胞组成的外釉上皮;② 内层为单层柱状细胞组成的内釉上皮,该柱状细胞称为成釉质细胞(ameblast);③内、外釉 上皮之间为有突起的星状细胞组成的釉网(enamel reticulum)。成釉质细胞具有造釉质作 用,细胞不断分泌基质,基质钙化后形成釉柱。釉质的形成是从牙冠尖部开始,逐渐向牙颈部 扩展。随着釉质增厚,成釉质细胞渐向浅部迁移,最后与外釉上皮相贴,共同组成牙小皮 (dental cuticle),覆于牙釉质表面,釉网则退化消失。婴儿出牙时,牙小皮随之消失。 2.牙本质的形成帽状造釉器凹陷内的间充质称牙乳头(dental papilla)。靠近内釉上皮 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一层柱状的成牙质细胞。该细胞在其与内釉上皮相邻面有突起,并在此不 断分泌基质,基质钙后即为牙本质。随着牙本质的增厚,成牙质细胞胞体渐向深部迁移。其突 起则增长,存留于牙本质小管内,称为牙本质纤维。牙乳头的其余部分分化为牙髓。 3.牙骨质的形成造釉器和牙乳头周围的间充质先形成结缔组织的牙囊(dental sac),然 后分化为牙骨质和牙周膜。 在乳牙原基发生的同时,牙板还形成恒牙原基,其体积小,分化发育晚。恒牙的形成过程 与乳牙相同。 五、颈的形成 颈是由第2、3、4、6鳃弓与心上嵴发育而成。左、右第2鳃弓生长迅速,它们向中线生长而 愈合;向头端生长,将它下领隆起之间的第1鳃沟演化的外耳推向侧上方;向尾侧延伸而越过 第3、4、6鳃弓,覆盖在它们表面。心上嵴(epicardial ridge)是心隆起上缘的间充质增生而
图21-5 牙的发生 A 第8周 B第10周 C第24周 D第24周 E 生后10个月 1.釉质的形成 , 造釉器分化为三部分:①外层为单层立方或扁平细胞组成的外釉上皮;② 内层为单层柱状细胞组成的内釉上皮,该柱状细胞称为成釉质细胞(ameblast);③内、外釉 上皮之间为有突起的星状细胞组成的釉网(enamel reticulum)。成釉质细胞具有造釉质作 用,细胞不断分泌基质,基质钙化后形成釉柱。釉质的形成是从牙冠尖部开始,逐渐向牙颈部 扩展。随着釉质增厚,成釉质细胞渐向浅部迁移,最后与外釉上皮相贴,共同组成牙小皮 (dental cuticle),覆于牙釉质表面,釉网则退化消失。婴儿出牙时,牙小皮随之消失。 2.牙本质的形成 帽状造釉器凹陷内的间充质称牙乳头(dental papilla)。靠近内釉上皮 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一层柱状的成牙质细胞。该细胞在其与内釉上皮相邻面有突起,并在此不 断分泌基质,基质钙后即为牙本质。随着牙本质的增厚,成牙质细胞胞体渐向深部迁移。其突 起则增长,存留于牙本质小管内,称为牙本质纤维。牙乳头的其余部分分化为牙髓。 3.牙骨质的形成造釉器和牙乳头周围的间充质先形成结缔组织的牙囊(dental sac),然 后分化为牙骨质和牙周膜。 在乳牙原基发生的同时,牙板还形成恒牙原基,其体积小,分化发育晚。恒牙的形成过程 与乳牙相同。 五、颈的形成 颈是由第2、3、4、6鳃弓与心上嵴发育而成。左、右第2鳃弓生长迅速,它们向中线生长而 愈合;向头端生长,将它下颌隆起之间的第1鳃沟演化的外耳推向侧上方;向尾侧延伸而越过 第3、4、6鳃弓,覆盖在它们表面。心上嵴(epicardial ridge)是心隆起上缘的间充质增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