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化学、材料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112学时7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1、掌握元素周期律;掌握近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合物化 学知识;掌握化学平衡、电化学等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热力 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2、运用原理掌握有关元素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基本规律,具有 对一般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推断能力。 3、正确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科学思 维能力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 4、掌握重要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和用途,为今后 学习后继课程的打下基础。 5、学习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 动力学、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具有运用化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 分析、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掌握常见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能够利用无机化学的基 础知识进行自主实验,解决化学实验中相关的问题。 7、能够将化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解决化学工程相关的 科学问题,有效地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 8、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社会道德。使学 生具有责任担当、贡献社会、保护环境等意识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 化学、材料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 112 学时 7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 课程教学目的 1、掌握元素周期律;掌握近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合物化 学知识;掌握化学平衡、电化学等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热力 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2、运用原理掌握有关元素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基本规律,具有 对一般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推断能力。 3、正确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科学思 维能力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 4、掌握重要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和用途,为今后 学习后继课程的打下基础。 5、学习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 动力学、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具有运用化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 分析、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掌握常见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能够利用无机化学的基 础知识进行自主实验,解决化学实验中相关的问题。 7、能够将化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解决化学工程相关的 科学问题,有效地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 8、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社会道德。使学 生具有责任担当、贡献社会、保护环境等意识
9、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具有知识自主更新能力,了解化学化 工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适应化工新技术发展的能力。 二、 课程教学要求 1、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 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 成就。 2、因学时有限,内容较多,有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采用 由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方式。 3、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微视频、直观教具、录像和计算机辅 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 三、先修课程 高中化学 四、 课程教学重、难点 课程教学重点:无机化学具体内容可分为理论化学与元素化学两 大部分:其理论部分是无机化学的重,点与难,点,是深刻领会和理解元 素与化合物性质的关键。由于微观离子的运动特点和大学一年级学生 数学、物理基础的限制,这部分内容讲解时要根据学生情况掌握“深 度”。元素部分应以周期为纬,以族为经,经纬交叉,讨论有关元素 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制备、性质递变规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
9、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具有知识自主更新能力,了解化学化 工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适应化工新技术发展的能力。 二、 课程教学要求 1、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 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 成就。 2、因学时有限,内容较多,有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采用 由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方式。 3、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微视频、直观教具、录像和计算机辅 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 三、 先修课程 高中化学 四、 课程教学重、难点 课程教学重点:无机化学具体内容可分为理论化学与元素化学两 大部分:其理论部分是无机化学的重点与难点,是深刻领会和理解元 素与化合物性质的关键。由于微观离子的运动特点和大学一年级学生 数学、物理基础的限制,这部分内容讲解时要根据学生情况掌握“深 度”。元素部分应以周期为纬,以族为经,经纬交叉,讨论有关元素 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制备、性质递变规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
的存在方式,并对其规律作出相应的理论解释。这部分必须突出结构 决定性质这一本质规律,既解决了讲授元素知识的枯燥性,又能突出 纲,纲举目张,使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变得较容易记忆。 课程教学难点:抽象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理论:各种平衡的本质 及相互关系;各种化合物的性质和典型应用。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 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1学时) 1.教学内容 (1)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 (2)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和前景。 (3)学习无机化学的方法和要求。 2.重、难点提示 (1)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7学时) 1.教学内容 (1)了解氢原子光谱、Bor原子结构理论、电子的波粒二象性、量子化和能级等概念。 (2)了解原子轨道、概率密度、概率、电子云等概念。 (3)掌握四个量子数的名称、符号、取值和意义。熟悉s、D、d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的形 状和空间伸展方向。 (4)掌握多电子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和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熟练写出常见元素原子 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确定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⑤)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区、结构特征、熟悉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
的存在方式,并对其规律作出相应的理论解释。这部分必须突出结构 决定性质这一本质规律,既解决了讲授元素知识的枯燥性,又能突出 纲,纲举目张,使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变得较容易记忆。 课程教学难点:抽象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理论;各种平衡的本质 及相互关系;各种化合物的性质和典型应用。 五、 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 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1 学时) 1. 教学内容 (1) 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 (2) 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和前景。 (3) 学习无机化学的方法和要求。 2.重、难点提示 (1) 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7 学时) 1. 教学内容 (1) 了解氢原子光谱、Bohr 原子结构理论、电子的波粒二象性、量子化和能级等概念。 (2) 了解原子轨道、概率密度、概率、电子云等概念。 (3) 掌握四个量子数的名称、符号、取值和意义。熟悉 s、p、d 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的形 状和空间伸展方向。 (4) 掌握多电子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和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熟练写出常见元素原子 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确定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5) 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区、结构特征、熟悉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
性的变化规律。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原子轨道的四个量子数 (2)多电子原子基态电子分布 (3)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 (1)原子轨道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原子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第二章分子结构(7学时) 1.教学内容 (1)掌握共价键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 (2)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概念和轨道杂化类型,能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简单分子和离子 的几何构型。 (③)熟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要点,掌握用该理论推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几何构型的 方法。 (4)了解分子轨道的概念、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能级图和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分 布,并推测其磁性和稳定性(键级)。 (⑤)了解共轭大Π键、等电子体原理、键能、键长、键角等概念。 (6)熟悉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了解分子的偶极矩和变形性及其变化规律,了解分子 间力的产生及其对物性的影响。 (7)熟悉氢键形成的条件、特点及对物质某些物性的影响。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共价键价键理论、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 (2)杂化轨道理论: (③)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教学难点: (1)分子轨道理论: (2)共轭大Π键
性的变化规律。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原子轨道的四个量子数 (2) 多电子原子基态电子分布 (3) 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 (1) 原子轨道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原子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第二章 分子结构 (7 学时) 1. 教学内容 (1) 掌握共价键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 (2) 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概念和轨道杂化类型,能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简单分子和离子 的几何构型。 (3) 熟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要点,掌握用该理论推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几何构型的 方法。 (4) 了解分子轨道的概念、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能级图和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分 布,并推测其磁性和稳定性(键级)。 (5) 了解共轭大 Π 键、等电子体原理、键能、键长、键角等概念。 (6) 熟悉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了解分子的偶极矩和变形性及其变化规律,了解分子 间力的产生及其对物性的影响。 (7) 熟悉氢键形成的条件、特点及对物质某些物性的影响。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共价键价键理论、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 (2) 杂化轨道理论; (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教学难点: (1) 分子轨道理论; (2) 共轭大 Π 键
第三章晶体结构(3学时) 1.教学内容 (1)了解晶体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了解一些基本的晶体学基本概念(自学)。 (2)了解金属晶体的三种密堆积结构及其特征。熟悉金属键的形成和特征。 (3)了解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熟悉晶格能的概念和离子电荷、半径对晶格能 的影响:熟悉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了解晶格能的热化学计算方 法。 (4)掌握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⑤)了解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特点(自学)。 2.重、难点提示 敦学重点: (1)离子电荷、半径对晶格能的影响: (2)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 (3)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四章配合物(4学时) 1.教学内容 (1)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及命名: (2)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和立体结构(自学): (3)掌握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配合物的几何构型与中心离子杂化轨道的关系。 掌握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中心离子价电子排布与配离子稳定性、磁性的 关系。 (4)了解配合物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了解八面体场中d电子的分布和高自旋、低自 旋配合物等概念,并能推测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 (⑤)了解配合物的颜色与d-d跃迁的关系(自学)。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及命名: (2)配合物价键理论。 教学难点: (1)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中心离子价电子排布与配离子稳定性、磁性的关系
第三章 晶体结构 (3 学时) 1. 教学内容 (1) 了解晶体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了解一些基本的晶体学基本概念(自学)。 (2) 了解金属晶体的三种密堆积结构及其特征。熟悉金属键的形成和特征。 (3) 了解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熟悉晶格能的概念和离子电荷、半径对晶格能 的影响;熟悉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了解晶格能的热化学计算方 法。 (4) 掌握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5) 了解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特点(自学)。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离子电荷、半径对晶格能的影响; (2) 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 (3) 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四章 配合物 (4 学时) 1. 教学内容 (1)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及命名; (2) 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和立体结构(自学); (3) 掌握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配合物的几何构型与中心离子杂化轨道的关系。 掌握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中心离子价电子排布与配离子稳定性、磁性的 关系。 (4) 了解配合物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了解八面体场中 d 电子的分布和高自旋、低自 旋配合物等概念,并能推测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 (5) 了解配合物的颜色与 d-d 跃迁的关系(自学)。 2.重、难点提示 教学重点: (1) 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及命名; (2) 配合物价键理论。 教学难点: (1) 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中心离子价电子排布与配离子稳定性、磁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