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给我一点水 文本解读 、整体感知 对宇宙自然、大地山川、星辰草木宗教般的敬畏和感恩情怀,是张晓风散文思想情感内 涵的首要层面。在张晓风的散文世界里,我们重新认识了自然,认识了人类,也认识了自然 与人类的关系。她“为山作笺,为水作注,为大地系传,为群树作疏证”的作品无疑是站在 朗朗的天日下,为乾坤万象作的一次次利落动人的简报。例如《画晴》《秋天·秋天》《林 木篇》《杜鹃的笺注》《咏物篇》《星约》等都是她为天地万物作注的诗性篇章。张晓风的 许多作品里流露出为大自然造化之美所震慑的虔诚,为大自然恩赐之伟所感恩的真诚,为 大自然智慧之广而溯源的热诚。故读张晓风的作品,你能倾听到诗意流淌的声音,也能感受 到默然祈祷的情怀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张晓风将世界上的一切都看做是造物主的神迹,任何物象都是有性 情和灵魂的。她认为人在自然和生命面前,应持的唯一态度是敬畏虔诚和爱护珍惜。读此文 便能体会到作者对“水”的爱与虔敬,能听到人类要爱水敬水的呼声。 人类和水,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渊源,“玄思冥想一向和水结了不解缘,这是人人都知 道的”,这种渊源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佐证。无论追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还是中国的古 典文学,都可以随手拈来。作者以麦尔维尔的话开篇,以文学的方式阐释了人类和“水”的 关系——水,具有一种魔力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前行,进入到一个个“梦境”!但“算 时间是百把年前了”(《白鲸》出版于1851年),在百年之后,这样“干净的水”是否还 在?是否还可以找寻到“凡人的梦境”呢?于是文章从百年前麦尔维尔的话一下子跨越到 现实,“我只求你把我失去的还给我,哦,不,我失去的太多,我不敢求,我只求你发还给 我一件东西,还给我一片干净水”,百年前这水还是凡人拥有的一个梦境,而百年后则要求 “好心的神仙”“发还给我”,一个悲哀的不可回避的现实来了——我们失去了我们的干净 的水,失去了属于凡人的梦境。因为失去才祈求复得,这里似乎听到了作者的一声长叹:“给 我一点水”吧!因为,我失去了它。这“干净的水”,曾经带给我们怎样的梦境?来听一听 作者的回答。“水,永远是第一张诗笺。”“三百则‘温柔敦厚’原是始于一带河洲 啊!”“六朝乐府的恣肆古艳,其实是来自南国的潋滟泽光呢!”从《诗经》到“六朝乐府 诗”,原来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通篇闪耀着水泽,水的意义在这里首先是营造了一个文学的梦 境。我们的先民择水而居,才吟唱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水,是我们生命的起源,亦 是我们古典诗性的缘起,是我们浪漫歌咏的源头。水,给了一个古老民族诗性的情怀,这种
六 给我一点水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对宇宙自然、大地山川、星辰草木宗教般的敬畏和感恩情怀,是张晓风散文思想情感内 涵的首要层面。在张晓风的散文世界里,我们重新认识了自然,认识了人类,也认识了自然 与人类的关系。她“为山作笺,为水作注,为大地系传,为群树作疏证”的作品无疑是站在 朗朗的天日下,为乾坤万象作的一次次利落动人的简报。例如《画晴》《秋天·秋天》《林 木篇》《杜鹃的笺注》《咏物篇》《星约》等都是她为天地万物作注的诗性篇章。张晓风的 许多作品里流露出为大自然造化之美所震慑的虔诚,为大自然恩赐之伟所感恩的真诚,为 大自然智慧之广而溯源的热诚。故读张晓风的作品,你能倾听到诗意流淌的声音,也能感受 到默然祈祷的情怀。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张晓风将世界上的一切都看做是造物主的神迹,任何物象都是有性 情和灵魂的。她认为人在自然和生命面前,应持的唯一态度是敬畏虔诚和爱护珍惜。读此文 便能体会到作者对“水”的爱与虔敬,能听到人类要爱水敬水的呼声。 人类和水,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渊源,“玄思冥想一向和水结了不解缘,这是人人都知 道的”,这种渊源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佐证。无论追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还是中国的古 典文学,都可以随手拈来。作者以麦尔维尔的话开篇,以文学的方式阐释了人类和“水”的 关系——水,具有一种魔力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前行,进入到一个个“梦境”!但“算 时间是百把年前了”(《白鲸》出版于 1851 年),在百年之后,这样“干净的水”是否还 在?是否还可以找寻到“凡人的梦境”呢?于是文章从百年前麦尔维尔的话一下子跨越到 现实,“我只求你把我失去的还给我,哦,不,我失去的太多,我不敢求,我只求你发还给 我一件东西,还给我一片干净水”,百年前这水还是凡人拥有的一个梦境,而百年后则要求 “好心的神仙”“发还给我”,一个悲哀的不可回避的现实来了——我们失去了我们的干净 的水,失去了属于凡人的梦境。因为失去才祈求复得,这里似乎听到了作者的一声长叹:“给 我一点水”吧!因为,我失去了它。这“干净的水”,曾经带给我们怎样的梦境?来听一听 作者的回答。“水,永远是第一张诗笺。”“三百则‘温柔敦厚’原是始于一带河洲 啊!”“六朝乐府的恣肆古艳,其实是来自南国的潋滟泽光呢!”从《诗经》到“六朝乐府 诗”,原来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通篇闪耀着水泽,水的意义在这里首先是营造了一个文学的梦 境。我们的先民择水而居,才吟唱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水,是我们生命的起源,亦 是我们古典诗性的缘起,是我们浪漫歌咏的源头。水,给了一个古老民族诗性的情怀,这种
情怀从古老的《诗经》启程至今已经几个千年。如果说到古典诗歌中去重拾水的记忆是一种 人类集体意识的话,这个梦境似乎过于恢宏和模糊,过于概念和遥远,于是作者转而跳到个 人记忆中去,站在人生的河床上回望,目光逆流而上。她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 代。记忆 中俯首而拾的是抚顺街农田间的小水洼;玄武湖上的风吹来的南京城的千载古意:可以 采摘荷叶的双连火车道边的荷田:绕家而流悠长如琴可依傍读书的圳水;三地门犷悍的山胞 才有资格拥有的好水:拓荒者临水而居的大寮:大学时见到的想进去泡水的外双溪……时光 匆匆,一晃就是几十年。这里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以跳跃式的思维,蒙太奇的手法截取了人 生成长岁月中的几个片段,犹如一幅幅山水写意,勾勒出了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组合到 一起犹如一条河,潺潺地流淌出.了一段成长岁月,而水与成长如影随形。水的意义在这里 体现为营造了一个个生命成长的梦境。如果说水曾经滋养了一个古老民族的诗情的话,那么 在这我们看到的是水所滋养出来的人生画意,有“玉色的莲子”“艳色的樱桃”“绿荷 叶”“万顷金黄中的一带波光”。水流淌出的是生命的悠长和绚烂,诗意和激情! 古典的醇香因水而生,成长的梦境因水而不醒。从远古的先民到现在诗意地栖居在大地 上的人们,因为有了水而有了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梦啊!但是这样的水匆匆然间却不复存在了。 “那溪水却日甚一日地浑浊恶臭起来”,“属于我的水渐渐变得如脓汁如毒药”,“到曾文 水库去,只见垃圾如山”,“海面上一直漂着塑胶袋和可乐瓶罐”,这样的现实击碎了梦境 眼前的事实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个“伤心欲绝的经验”,严重的污染使这水已经到了“不堪濯 足”的程度了!“能观天下之水,是造物对我的厚爱,但为什么我不能重新拥有基隆河或淡 水河呢?”作者的发问与其说是发问不如说是控诉,在痛彻的疑问背后隐藏的问题是:到底 是谁动了我的基隆河和淡水河呢?“如果拔去我的智慧,抽掉我的历练,磨光我辛苦一场才 得到的专业知识,而溪水便能恢复它当初的清纯,我是多么愿意弃圣绝智,重新回复为二十 五年前一清见底的呆女孩,和一清见底的溪水素面相觌啊!”作者甘愿以人生的“智 慧”“历练”“辛苦一场才得来的专业知识”作为代价,换回水的“清纯”,宁愿失去这些 而回复为当初“一清见底的呆女孩”,这是多么勇敢而悲壮的代价!至此读者猛醒:人类是 不是正因为有了不断积累的“智慧”“历练”“专业知识”,并运用这些所谓的“智慧”“ 历练”“专业知识”污染了我们的“干净的水”,改变和破坏了生存环境!当我们在改 变破坏这个世界的时候,失落的仅仅是一片干净的水吗?随之而去的是我们的梦境,和诗意 地去寻梦享受梦境的清纯!而一切的“智慧”“历练”“专业知识”与“清纯”相比都是微 不足道的!那些属于我们的美丽的梦境早就不存在了,是我们自己打碎了它。现在我们还拿
情怀从古老的《诗经》启程至今已经几个千年。如果说到古典诗歌中去重拾水的记忆是一种 人类集体意识的话,这个梦境似乎过于恢宏和模糊,过于概念和遥远,于是作者转而跳到个 人记忆中去,站在人生的河床上回望,目光逆流而上。她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 代。记忆 中俯首而拾的是抚顺街农田间的小水洼;玄武湖上的风吹来的南京城的千载古意;可以 采摘荷叶的双连火车道边的荷田;绕家而流悠长如琴可依傍读书的圳水;三地门犷悍的山胞 才有资格拥有的好水;拓荒者临水而居的大寮;大学时见到的想进去泡水的外双溪……时光 匆匆,一晃就是几十年。这里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以跳跃式的思维,蒙太奇的手法截取了人 生成长岁月中的几个片段,犹如一幅幅山水写意,勾勒出了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组合到 一起犹如一条河,潺潺地流淌出了一段成长岁月,而水与成长如影随形。水的意义在这里 体现为营造了一个个生命成长的梦境。如果说水曾经滋养了一个古老民族的诗情的话,那么 在这我们看到的是水所滋养出来的人生画意,有“玉色的莲子”“艳色的樱桃”“绿荷 叶”“万顷金黄中的一带波光”。水流淌出的是生命的悠长和绚烂,诗意和激情! 古典的醇香因水而生,成长的梦境因水而不醒。从远古的先民到现在诗意地栖居在大地 上的人们,因为有了水而有了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梦啊!但是这样的水匆匆然间却不复存在了。 “那溪水却日甚一日地浑浊恶臭起来”,“属于我的水渐渐变得如脓汁如毒药”,“到曾文 水库去,只见垃圾如山”,“海面上一直漂着塑胶袋和可乐瓶罐”,这样的现实击碎了梦境。 眼前的事实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个“伤心欲绝的经验”,严重的污染使这水已经到了“不堪濯 足”的程度了!“能观天下之水,是造物对我的厚爱,但为什么我不能重新拥有基隆河或淡 水河呢?”作者的发问与其说是发问不如说是控诉,在痛彻的疑问背后隐藏的问题是:到底 是谁动了我的基隆河和淡水河呢?“如果拔去我的智慧,抽掉我的历练,磨光我辛苦一场才 得到的专业知识,而溪水便能恢复它当初的清纯,我是多么愿意弃圣绝智,重新回复为二十 五年前一清见底的呆女孩,和一清见底的溪水素面相觌啊!”作者甘愿以人生的“智 慧”“历练”“辛苦一场才得来的专业知识”作为代价,换回水的“清纯”,宁愿失去这些 而回复为当初“一清见底的呆女孩”,这是多么勇敢而悲壮的代价!至此读者猛醒:人类是 不是正因为有了不断积累的“智慧”“历练”“专业知识”,并运用这些所谓的“智慧”“ 历练”“专业知识”污染了我们的“干净的水”,改变和破坏了生存环境!当我们在改 变破坏这个世界的时候,失落的仅仅是一片干净的水吗?随之而去的是我们的梦境,和诗意 地去寻梦享受梦境的清纯!而一切的“智慧”“历练”“专业知识”与“清纯”相比都是微 不足道的!那些属于我们的美丽的梦境早就不存在了,是我们自己打碎了它。现在我们还拿
什么来“为镜鉴”“为渊薮”“为诗行”呢?我们的情感和精神还到哪里去寻找归依和敬 畏呢?“那样的水在哪里呢?”文章以一个问句结尾,充满悲剧式的伤感,有一种沉重的失 去后无可找寻的悲哀。找寻不到的不仅是一清见底的水,还有曾经与自然互为吟唱的一清 见底的我们水一样的诗情与性灵! 张晓风是当代台湾散文大家,同时又是身体力行投身环保运动的第一代台湾作家,她国 学底子深厚,下笔不能忘情于古典,却又总能纵身于现代,直逼现实的核心。此文揭示了水 资源遭受污染的现实,疾呼保护水资源的意义,但是她抛开了生态价值上的探寻,而是文学 地诗化地来谈水的意义,来谈人类水样清纯干净的生存心态的遗失和寻找,所以作者关注的 实际上既是自然生态又是人文生态。做净水上的漂流者,是幸福的,但当我们找不到净水的 时候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心灵呢?所以如果失去了净水我们也同时失去自己。人类 智慧”的积累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对自然大规模的破坏,最终使人类离自然越来越远,所以 作者坚定地说“我是多么愿意弃圣绝智”!“弃圣绝智”,如果真能像老庄所说做到弃圣绝 智返璞归真,那么人类会重返“一清见底”的清纯,会更贴近自然,贴近自己的生命,贴近 每一个成长的梦境! 、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引用麦尔维尔的话有什么作用? 麦尔维尔的这段话从文章结构上来看,与下文相呼应,引出了全文要谈及的主题一水 资源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文中写道:“算时间是百把年前了。那个时代的人是幸运的,因 为还知道什么叫做‘干净的水’。水仍然可以很无愧地作为凡人的梦境。”这几行文字所隐 含的命题是:现在,百年之后的人已经是不幸的了,已经丧失了凡人的梦境,因为水资源遭 到了破坏,不再是干净的了! 除此之外,细细品味这段话,它似乎在以文学的角度来阐述“水”与人的玄妙关系。“只 要那个地区有水,你就算找个沉浸梦境而精神恍惚的人,叫他站着,开步走,他就会把你- 路带到水边,一点也错不了……”为什么人不管在什么状态下都能下意识地走到水边去呢? 似乎在告诉我们:水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对人的精神意识具有一种指引,人“ 向和水结了不解缘”。这样文章一开篇就奠定了写作的角度,不是生态意义上的调查和说明, 而是充满文学和诗性的解说 2.如何理解文中提到的《诗经》、“六朝乐府诗”和成长过程中的几个片段? 本文最终的立足点是揭示水资源遭受污染的现实,并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寻 生命中失落的清纯与干净。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别于一般的科普类文章,没有进行水资
什么来“为镜鉴”“为渊薮”“为诗行”呢?我们的情感和精神还到哪里去寻找归依和敬 畏呢?“那样的水在哪里呢?”文章以一个问句结尾,充满悲剧式的伤感,有一种沉重的失 去后无 可找寻的悲哀。找寻不到的不仅是一清见底的水,还有曾经与自然互为吟唱的一清 见底的我们水一样的诗情与性灵! 张晓风是当代台湾散文大家,同时又是身体力行投身环保运动的第一代台湾作家,她国 学底子深厚,下笔不能忘情于古典,却又总能纵身于现代,直逼现实的核心。此文揭示了水 资源遭受污染的现实,疾呼保护水资源的意义,但是她抛开了生态价值上的探寻,而是文学 地诗化地来谈水的意义,来谈人类水样清纯干净的生存心态的遗失和寻找,所以作者关注的 实际上既是自然生态又是人文生态。做净水上的漂流者,是幸福的,但当我们找不到净水的 时候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心灵呢?所以如果失去了净水我们也同时失去自己。人类 “智慧”的积累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对自然大规模的破坏,最终使人类离自然越来越远,所以 作者坚定地说“我是多么愿意弃圣绝智”!“弃圣绝智”,如果真能像老庄所说做到弃圣绝 智返璞归真,那么人类会重返“一清见底”的清纯,会更贴近自然,贴近自己的生命,贴近 每一个成长的梦境! 二、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引用麦尔维尔的话有什么作用? 麦尔维尔的这段话从文章结构上来看,与下文相呼应,引出了全文要谈及的主题——水 资源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文中写道:“算时间是百把年前了。那个时代的人是幸运的,因 为还知道什么叫做‘干净的水’。水仍然可以很无愧地作为凡人的梦境。”这几行文字所隐 含的命题是:现在,百年之后的人已经是不幸的了,已经丧失了凡人的梦境,因为水资源遭 到了破坏,不再是干净的了! 除此之外,细细品味这段话,它似乎在以文学的角度来阐述“水”与人的玄妙关系。“只 要那个地区有水,你就算找个沉浸梦境而精神恍惚的人,叫他站着,开步走,他就会把你一 路带到水边,一点也错不了……”为什么人不管在什么状态下都能下意识地走到水边去呢? 似乎在告诉我们:水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对人的精神意识具有一种指引,人“一 向和水结了不解缘”。这样文章一开篇就奠定了写作的角度,不是生态意义上的调查和说明, 而是充满文学和诗性的解说。 2.如何理解文中提到的《诗经》、“六朝乐府诗”和成长过程中的几个片段? 本文最终的立足点是揭示水资源遭受污染的现实,并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寻 回生命中失落的清纯与干净。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别于一般的科普类文章,没有进行水资
源被污染后生态意义上的分析探究,而是从文学的角度,以散文的笔法独抒性灵,写出了自 己对“水”之意义与价值、“水”与人类关系的个性化思考与表达。21世纪教育网 提到《诗经》和“六朝乐府诗”,作者写道:“三百则‘温柔敦厚’原是始于一带河 啊!”“六朝乐府的恣肆古艳,其实是来自南国的潋滟泽光呢!”因为先民择水而居,所以 才吟咏出了与水有关的诗章。《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一路走 下去到“六朝乐府诗”乃至后世的许多诗歌都闪耀着水的光泽,作者仅以此来挖掘文学意义 上的水具有的价值一一是我们古典诗性的缘起,是我们浪漫歌咏的源头。水,给了一个古老 的民族诗性的情怀那么写到个人成长的片段又有何用意呢?不难发现这里作者选择的几个 生活片段和水相关。抚顺街的小水洼,玄武湖,火车道边的荷塘,坠书的圳水,屏东的好水 大寮,外双溪,从小时候一直写到了上大学,可以说水伴随着作者一路成长。关于水的记忆 都带着诗意色彩,犹如一幅幅水墨画般充满着田园生活的气息,有捞鱼采水草的欢悦,倾听 老城千载古意剥莲子的悠然,临溪畔坠书落水的冒险,看圳水在夕阳里恬然流去的惬意,有 对跨水拓荒的羡慕,要换泳衣泡水的冲动。这些既是成长的片段,又是一个个已然流去但仍 然清晰的梦境。作者是以此来挖掘了生命意义上的水具有的价值一一是水给了我美、欢悦 悠然、惬意等等人生的体验,是水给我营造了一个绚烂的成长之梦。 所以作者是以自己所爱以自己的生命在发言,我们不能失去水,失去水则失去了文学 和生命的梦境 3.作者对水梦境般的回忆只写到上大学时候,应该如何理解? 文中这些片段式的描写,在时间上截取的是作者从小时候到上大学,这应该是人生最美 的一段时光,无论生活在哪里,只要我在、水在就如梦境一般一一这种生活是诗意的,是简 单的,是快乐的,是一清见底的。读下文“重新回复为二十五年前一清见底的呆女孩”一句, 可以与之相呼应,作者写此文距离上大学应该是“四分之一世纪流去”了。这些年自己增长 了智慧、历练、专业知识,但是却失落了当初的简简单单和清纯,因为失落了才更加缅怀。 作者写人类污染了水的同时,也在告诉读者,人类遗失了那时那样的一种清纯简单快乐的心 境 4.谈谈对“而匆匆然,四分之一世纪流去,而今望着溪水的不再是那常来背书的大 女生,不再是那跟男友来散步的大二女孩,所有的时间也无非是使一个坐在台下的人变成站 在台上的人,然而,那溪水却日甚一日地浑浊恶臭起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 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但溪水如果浊到不堪濯足的程度,你又奈何呢”这句话的理解
源被污染后生态意义上的分析探究,而是从文学的角度,以散文的笔法独抒性灵,写出了自 己对“水”之意义与价值、“水”与人类关系的个性化思考与表达。21 世纪教育网 提到《诗经》和“六朝乐府诗”,作者写道:“三百则‘温柔敦厚’原是始于一带河 啊!”“六朝乐府的恣肆古艳,其实是来自南国的潋滟泽光呢!”因为先民择水而居,所以 才吟咏出了与水有关的诗章。《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一路走 下去到“六朝乐府诗”乃至后世的许多诗歌都闪耀着水的光泽,作者仅以此来挖掘文学意义 上的水具有的价值——是我们古典诗性的缘起,是我们浪漫歌咏的源头。水,给了一个古老 的民族诗性的情怀那么写到个人成长的片段又有何用意呢?不难发现这里作者选择的几个 生活片段和水相关。抚顺街的小水洼,玄武湖,火车道边的荷塘,坠书的圳水,屏东的好水, 大寮,外双溪,从小时候一直写到了上大学,可以说水伴随着作者一路成长。关于水的记忆 都带着诗意色彩,犹如一幅幅水墨画般充满着田园生活的气息,有捞鱼采水草的欢悦,倾听 老城千载古意剥莲子的悠然,临溪畔坠书落水的冒险,看圳水在夕阳里恬然流去的惬意,有 对跨水拓荒的羡慕,要换泳衣泡水的冲动。这些既是成长的片段,又是一个个已然流去但仍 然清晰的梦境。作者是以此来挖掘了生命意 义上的水具有的价值——是水给了我美、欢悦、 悠然、惬意等等人生的体验,是水给我营造了一个绚烂的成长之梦。 所以作 者是以自己所爱以自己的生命在发言,我们不能失去水,失去水则失去了文学 和生命的梦境。 3.作者对水梦境般的回忆只写到上大学时候,应该如何理解? 文中这些片段式的描写,在时间上截取的是作者从小时候到上大学,这应该是人生最美 的一段时光,无论生活在哪里,只要我在、水在就如梦境一般——这种生活是诗意的,是简 单的,是快乐的,是一清见底的。读下文“重新回复为二十五年前一清见底的呆女孩”一句, 可以与之相呼应,作者写此文距离上大学应该是“四分之一世纪流去”了。这些年自己增长 了智慧、历练、专业知识,但是却失落了当初的简简单单和清纯,因为失落了才更加缅怀。 作者写人类污染了水的同时,也在告诉读者,人类遗失了那时那样的一种清纯简单快乐的心 境。 4.谈谈对“而匆匆然,四分之一世纪流去,而今望着溪水的不再是那常来背书的大一 女生,不再是那跟男友来散步的大二女孩,所有的时间也无非是使一个坐在台下的人变成站 在台上的人,然而,那溪水却日甚一日地浑浊恶臭起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 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但溪水如果浊到不堪濯足的程度,你又奈何呢”这句话的理解
时光匆匆,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变化。因此女孩子们再也不来水畔溪边寻找诗 意和梦境了,时间带给人的是人生角色的转换,从“坐在台下”到“站在台上”,从观众到 演员,无非如此,对于每个人这都是个顺理成章的逻辑,但是时间带给水的变化是巨大的, “日甚一日地浑浊恶臭起来”,即使你还有心随境转的心态,但是水已经浑浊到“不堪濯足 的程度”,除了悲哀和无奈之外,剩下的只有悲伤 思考与讨论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那个时代的人是幸运的,因为还知道什么叫做“干净的水”。水仍然可以很无愧地 作为凡人的梦境。 2.水,永远是第一张诗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不学诗,无以言,不观水,无以诗。三百则“温柔敦厚”原是始于一带河洲啊! 4.我现在有书近万卷,但何处才有一条淙淙的玉带供我坠书呢? 5.而圳水在夏日的夕照里恬然流去,东坡只会说“好风如水”,如果他看到万顷金黄 中的一带波光,他要不要说“好水如风”呢? 6.如果拔去我的智慧,抽掉我的历练,磨光我辛苦一场才得到的专业知识,而溪水便 能恢复它当初的清纯,我是多么愿意弃圣绝智,重新回复为二十五年前一清见底的呆女孩, 和一清见底的溪水素面相觌啊! 7.沙漠的旅人需要一皮囊的水润喉,我需要的更多,我需要一片水,可以为镜鉴来摄 我之容,可以为渊薮来酝酿诗篇,可以为歌行来传之子孙,而且像黄河、像洙泗,让我桀骜 无依的心有所归依,有所臣服。21世纪教育网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张晓风散文的一个审美要点,即品味作家文笔的诗性美 特征。张晓风的散文语言凝练、秀雅、灵放,一如诗歌。1977年张晓风被台湾批评界推为 “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的时候,曾称赞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 字字若璎珞敲冰”,可见张晓风运笔之功非同寻常 她能于简洁的语句中蕴藏河海一般的意境和气魄,有“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美 誉。故以此题来引导学生品味其散文语言,感受诗意,同时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 的情感。 参考答案
时光匆匆,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变化。因此女孩子们再也不来水畔溪边寻找诗 意和梦境了,时间带给人的是人生角色的转换,从“坐在台下”到“站在台上”,从观众到 演员,无非如此,对于每个人这都是个顺理成章的逻辑,但是时间带给水的变化是巨大的, “日甚一日地浑浊恶臭起来”,即使你还有心随境转的心态,但是水已经浑浊到“不堪濯足 的程度”,除了悲哀和无奈之外,剩下的只有悲伤。 思考与讨论 21 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那个时代的人是幸运的,因为还知道什么叫做“干净的水”。水仍然可以很无愧地 作为凡人的梦境。 2.水,永远是第一张诗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源:21 世纪教育网] 3.不学诗,无以言,不观水,无以诗。三百则“温柔敦厚”原是始于一带河洲啊! 4.我现在有书近万卷,但何处才有一条淙淙的玉带供我坠书呢? 5.而圳水在夏日的夕照里恬然流去,东坡只会说“好风如水”,如果他看到万顷金黄 中的一带波光,他要不要说“好水如风”呢? 6.如果拔去我的智慧,抽掉我的历练,磨光我辛苦一场才得到的专业知识,而溪水便 能恢复它当初的清纯,我是多么愿意弃圣绝智,重新回复为二十五年前一清见底的呆女孩, 和一清见底的溪水素面相觌啊! 7.沙漠的旅人需要一皮囊的水润喉,我需要的更多,我需要一片水,可以为镜鉴来摄 我之容,可以为渊薮来酝酿诗篇,可以为歌行来传之子孙,而且像黄河、像洙泗,让我桀骜 无依的心有所归依,有所臣服。21 世纪教育网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张晓风散文的一个审美要点,即品味作家文笔的诗性美 特征。张晓风的散文语言凝练、秀雅、灵放,一如诗歌。1977 年张晓风被台湾批评界推为 “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的时候,曾称赞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 字字若璎珞敲冰”,可见张晓风运笔之功非同寻常。 她能于简洁的语句中蕴藏河海一般的意境和气魄,有“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美 誉。故以此题来引导学生品味其散文语言,感受诗意,同时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 的情感。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