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元素共振激发态与基态原子数之比N/N 元素共振线 激发能 N/N。 波长(nm) E(ev) T=2000KT=2500K T=3000K Na589.0 .104 0).99X10 1.14×10·5.83×10 Ca422.7 2,932 1,2210 3.67X106 3.55×10 Fc372.0 3.332 2.29×10 1,0410 1.31×106 Ag328.1 3.778 6.03×10"4.84×10 8.99×107 Cu324.7 2 3.8]7 .82×1014.04×10 6.65X107 Mg285.2 ,36 3.35×10 5.20×10 1.50×10 Pb283.3 4.37J 2.83×1014.55×10 1.34×10 Zn213.9 J.795 7.15×10 6.22×10 5.50×10 原子化温度一般<3000K N≈N 0 大多数元素的共振线<600nm
11 某些元素共振激发态与基态原子数之比Nj /N0 原子化温度一般< 3000K 大多数元素的共振线< 600nm N N0
原子吸收线的轮廓和变宽 (一)原子吸收线的轮廓 K 吸收线轮廓 Ko Koh /Av L透过光强 v中心频率 △ⅴ半峰宽0001-0005nm K峰值吸收系数/中心吸收系数 12
12 (一)原子吸收线的轮廓 I 吸收线轮廓 0 I0 K 0 K0 K0 /2 I 透过光强 0 中心频率 半峰宽 0.001~0.005nm K 峰值吸收系数/中心吸收系数 三、原子吸收线的轮廓和变宽
原子吸收线与分子吸收带比较 A 0 UV 连续光源锐线光源 分子 (液) 50nm 入/nm K AAS 原子 (气) 0.005nm 入/h 原子吸收线的宽度<<分子吸收带的峰宽 13
13 分 子 (液) 50nm /nm A I0 连 I 续 光 源 锐 线 光 源 原 子 (气) /nm K 0.005nm UV AAS 原子吸收线的宽度<<分子吸收带的峰宽 原子吸收线与分子吸收带比较
(二)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 自然宽度 多普勒变宽 压力变宽 7932794279.5279 79.72798279.9280.026128022803 14
14 (二)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 • 自然宽度 • 多普勒变宽 • 压力变宽 nm
1.自然宽度△vN 与产生跃迁的激发态原子的寿命有关 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度 对共振线来说,自然宽度~105nm。 △E 15
15 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度 对共振线来说,自然宽度~10-5nm。 E 1. 自然宽度 N 与产生跃迁的激发态原子的寿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