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月录 1、天一阁 2、河姆渡遗址 3、灵桥 4、镇海口海防遗址 5、松兰山海滨沙滩 6、招宝山 7、它山堰 8、鼓楼 9、宋皇城海滩 第一贝
1、天一阁 2、河姆渡遗址 3、灵桥 4、镇海口海防遗址 5、松兰山海滨沙滩 6、招宝山 7、它山堰 8、鼓楼 9、宋皇城海滩
天一阁 天一阁毗邻风光秀美的月湖,是我国现存历 史最久的藏书楼,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 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 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薄一波、郭沬若、李鹏 等曾先后来阁视察,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 考察者更是络绎不绝,属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天一阁毗邻风光秀美的月湖,是我国现存历 史最久的藏书楼,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 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薄一波、郭沫若、李鹏 等曾先后来阁视察,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 考察者更是络绎不绝,属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天一阁
呵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 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 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 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 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 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 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 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 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 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 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 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河涯证 第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 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 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 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 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 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 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 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 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 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 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 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灵桥 早在唐长庆二年(822年),明州刺史应彪就在东渡门 外奉化江口架设“东津浮桥”(后移置今灵桥址),甬人交 口称便。相传始建时,由于江阔水深流急,桥基总难打牢。 正当山穷水尽、一筹莫展之际,一场骤风暴雨不期而降,眨 眼之间又云破天开,半空中出现一道虹,七彩辉映,经久不 散,桥工们心领神会,当即照着虹的位置下桩,结果桥桩很 快打成,桥就造起;因有此灵异,遂取名“灵显(现)桥, 简称灵桥。传说虽神奇,构筑实简陋-——桥系16只扁舟排列 组合而成,上铺木板,全靠船体承负桥身重量,唯随潮汐涨 落上下起伏,行走其上,极不稳固,时有链崩桥断,舟覆人 溺之患,进入台风暴雨、大潮汛期,更是险象横生,惊人心 魄。1926年8月,就曾发生40余人在此罹难的惨剧。1932年, 邑人慷慨解囊,集资兴建钢结构桥。工程由德国人汤姆生承 包,于1934年5月破土动工,至1936年6月竣工通车,一座长 九十七点五米,宽二十米,无桥墩、下承式三轴钢梁环洞桥, 横空出世,气吞如虹。桥体银灰色,直柱林立,拱梁飞架, 颗颗铆钉犹如点点繁星,线条简明流畅,造型壮丽挺拔,半 个世纪以来一直是甬人的骄傲
灵桥 早在唐长庆二年(822年),明州刺史应彪就在东渡门 外奉化江口架设“东津浮桥”(后移置今灵桥址),甬人交 口称便。相传始建时,由于江阔水深流急,桥基总难打牢。 正当山穷水尽、一筹莫展之际,一场骤风暴雨不期而降,眨 眼之间又云破天开,半空中出现一道虹,七彩辉映,经久不 散,桥工们心领神会,当即照着虹的位置下桩,结果桥桩很 快打成,桥就造起;因有此灵异,遂取名“灵显(现)桥, 简称灵桥。传说虽神奇,构筑实简陋——桥系16只扁舟排列 组合而成,上铺木板,全靠船体承负桥身重量,唯随潮汐涨 落上下起伏,行走其上,极不稳固,时有链崩桥断,舟覆人 溺之患,进入台风暴雨、大潮汛期,更是险象横生,惊人心 魄。1926年8月,就曾发生40余人在此罹难的惨剧。1932年, 邑人慷慨解囊,集资兴建钢结构桥。工程由德国人汤姆生承 包,于1934年5月破土动工,至1936年6月竣工通车,一座长 九十七点五米,宽二十米,无桥墩、下承式三轴钢梁环洞桥, 横空出世,气吞如虹。桥体银灰色,直柱林立,拱梁飞架, 颗颗铆钉犹如点点繁星,线条简明流畅,造型壮丽挺拔,半 个世纪以来一直是甬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