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甲骨语言学 2.Aa2类词 333 a.于 333 b.即(必) 341 c.哉 344 3,Aa3类词:出 347 (二)Ab类词… 354 a.罘 354 b.挛 365 0,饿… 365 d.先1 366 e,后1 367 二、B类词… 367 (一)Ba类词 367 a,先2 368 h,既… 376 c.咸 379 d.后2 38] e.(乃) 382 f.延 386 (二)Bb类词:並 394 附求一:甲骨卜辞中“惠”和“唯”的研究 402 附录一:说卜辞中的“至日”“即日”“战日”… 420 附录三:卜辞中的“巴”为“由”字说 425 附录四:卜辞中的“征”为“延”字说 428 附录五:卜辞中“气”的意义和用法 430
第一部分
第一章20世纪甲骨文语音 研究的回顾暨展望 在传世文献中,保持原貌的殷代文献几乎没有,这样也就 无从研究殷代的语音。1899年,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了,这是 成系统的殷代原始文献。有了这种文献,就使得殷代语音研 究成为可能。最早提出探究殷代语音课题的学者,是郭沫若。 他在《甲骨文字研究》一书中说:“又今人之所谓古音实仅依 周、秦、汉人文之韵以为说者,周以前之书,茫无可考。周秦以 后音有变,则周以前之音,至周亦必有变。余谓其变且必甚剧 烈,盖殷周之际礼制之因革颇彰,而文字之损益亦甚著,则如 士字盖古本读鱼部音而转人之部者,未可知也。”(见该书《释 祖妣》)郭先生只是提出了这个课题,而未进行研究。 一、赵诚的甲骨文语音研究 最早对殷代音系进行研究的,是赵诚先生。1984年,他 在《音韵学研究》(第一辑)上发表《商代音系探索》一文。①赵 ①赵诚:《商代音系探常》,见《音韵学研究》第一辑,259页,中华书局1984 年版
20世纪甲臀语言学 诚研究这个问题所依据的资料是殷墟甲骨文和确为殷代的铜 器铭文。研究的方法就是利用这两种文献中的同音借用和谐 声关系来探索殷代音系问题。通过探索,赵诚在殷代语音的 声、韵、调等方面都得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结论。 在声母方面,赵诚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甲骨文里清声 和浊声不分。例如风凰的“风”,在卜辞中可借为“风”,这说明 两者同音,但在后代“风”为非母,属于清声:面“风”为奉母,属 于浊声。又如“宅”字以“乇”为声旁,应当是同音的,但在后代 一个是澄母,为浊声,一为知母,属于清声。第二、甲骨文里并 没有舌擦音,舌擦音是在发展中历史地形成的。之所以会得 出这样的结论,是由于他看到了下述四类现象:第一类现象是 舌擦音和塞擦音关系密切。例如“沁”字从“心”得声,有时也 省写作“心”,“沁”和“心”应该是同音的,但后来“心”为“心” 母,而“沁”为清母。第二类现象是舌擦音和喉擦音关系密切。 例如甲骨文中“宣、洹、趄”都以“耳”为声符,此四字应是同音 的,但后世“亘、宜”两字属心母,面“洹”字属匣母,“越”字属于 母。第三类现象是舌擦音和鼻音关系密切。例如“月、夕”两 字在甲骨文中同音,但后世“夕”字属于邪母,为舌擦音,而 “月”字属于疑母,读为鼻音。第四类现象是舌擦音和舌尖塞 音关系密切。例如“申”为“电”字的初文,借为干支字后又产 生“电”字,“申、电”是同音的。但后世“申”字属于“审”母,为 舌擦音,而“电”为定母,为舌尖塞音。对于上述四类现象,赵 诚的解释是:本来并没有舌擦音,舌擦音是在发展中历史形成 的。第三、甲骨文里同一声母后世有分化,甲骨文里有复辅 音,也有多音节字。为了说明这一点,赵城列举了五类现象: 第一类现象是舌音和唇音关系密切,如甲骨文里“夫、大”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