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棉花引种 (四)水稻引种(课外) (五)大豆引种(课外) (六)麻类种 第六章选择育种(重点) 课堂3学时 第一节选择育种的原理 (一)纯系学说 (二)作物品种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及其利用 1.自然变异的原因 2.自然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第二节选择育种的程序(课外) (一)纯系育种程序 (二)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三)集团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四)改良混合选择有种程序 第三节系统育种选株的方法(重点) (一)选株的对象 (二)选株的标准 (三)选株的条件 (四)选株的数量 (伍)选株的时间 第三节棉花系统育种的程序和方法(重点) (一)选择优良单株(铃) (二)株行试验 (三)品系预备试验 (四)品种比较试验 第七章杂交育种(重点)课堂8学时 第一节杂交育种的意义 第二节亲本选配 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重点、难点) (一)杂交的双亲必须有较多的优点,较少的缺点,而且其优缺点应尽可能达 到互补
6 (三)棉花引种 (四)水稻引种(课外) (五)大豆引种(课外) (六)麻类引种 第六章 选择育种(重点) 课堂 3 学时 第一节 选择育种的原理 (一)纯系学说 (二)作物品种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及其利用 1. 自然变异的原因 2. 自然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第二节 选择育种的程序(课外) (一)纯系育种程序 (二)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三)集团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四)改良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第三节 系统育种选株的方法(重点) (一)选株的对象 (二)选株的标准 (三)选株的条件 (四)选株的数量 (五)选株的时间 第三节 棉花系统育种的程序和方法(重点) (一)选择优良单株(铃) (二)株行试验 (三)品系预备试验 (四)品种比较试验 第七章 杂交育种(重点) 课堂 8 学时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意义 第二节 亲本选配 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重点、难点) (一)杂交的双亲必须有较多的优点,较少的缺点,而且其优缺点应尽可能达 到互补
(二)亲本之一最好是当地优良品种 (三)杂交亲本间在生态型和系统来源上应当有所不同 (四)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 第三节杂交方式(重点) (一)单交(成对杂交) (二)复交(复式杂交或多元杂交) (三)多父本授粉 (四)回交 第四节杂种后代的处理(重点、难点) (一)系谱法 1系谱法的工作要点 2.杂种各代进行选择的依据和选择效果 (二)混合法 1.混合法的工作要求 2.混合法的理论依据 3.混合法与系谱法的比较 (三)派生系统法(课外) (四)单粒传法(课外) (五)系谱法、混合法、衍生系统法及单粒传法的图示及其使用效果比较(课 外) 第五节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一)杂交育种程序(重点) 1.原始材料圃及亲本圃 2.选种闹 3.鉴定周 4.品种比较试验 5.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 6.品种审定与推广 (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1.加速世代进程 2.加速试验进程 第六节回交育种 (一)回交育种的意义 (二)有关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课外)
7 (二)亲本之一最好是当地优良品种 (三)杂交亲本间在生态型和系统来源上应当有所不同 (四)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 第三节 杂交方式(重点) (一)单交(成对杂交) (二)复交(复式杂交或多元杂交) (三)多父本授粉 (四)回交 第四节 杂种后代的处理(重点、难点) (一)系谱法 1.系谱法的工作要点 2.杂种各代进行选择的依据和选择效果 (二)混合法 1.混合法的工作要求 2.混合法的理论依据 3.混合法与系谱法的比较 (三)派生系统法(课外) (四)单粒传法(课外) (五)系谱法、混合法、衍生系统法及单粒传法的图示及其使用效果比较(课 外) 第五节 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一)杂交育种程序(重点) 1. 原始材料圃及亲本圃 2. 选种圃 3. 鉴定圃 4. 品种比较试验 5. 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 6. 品种审定与推广 (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1. 加速世代进程 2. 加速试验进程 第六节 回交育种 (一)回交育种的意义 (二)有关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