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第三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 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 全面的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为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及区域地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主要说明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说明 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和相对稳定的双重性。指出我国必须谋求合理人口的容量,坚定不 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 协调。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本节教材 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整体的知识结构上看,在前两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口变化的基本过程之 后,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旨在帮助学 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通过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 概念,并了解到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人口合理容量有很大影 响:通过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认识到人口 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可以 说本节在全章节中起到总结本单元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教材由“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两部分内容组成。教材 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 学生探求答案而进行学习。“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最大值)、“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最佳值)这样两个标题的对比,可以很好地揭示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显然, 最佳值小于最大值 ˉ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 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 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环境承载力除了可 以用人口规模加以表达之外,还可以用经济规模来表达:其二,环境承载力更多地从资源角 度加以分析(结合科技水平),而人口容量则除了要考虑资源,还需要考虑人类的消费模式。 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一般来说,环境承载力是一定时期 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也有人把人口合 理容量称为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 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在人口合理容量 方面,它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的相适应性。同时,在这部分中,教材叙述的字里行间,需要深入挖掘的内容有:第一,人 口问题:第二,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第三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 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 全面的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为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及区域地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主要说明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说明 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和相对稳定的双重性。指出我国必须谋求合理人口的容量,坚定不 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 协调。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本节教材 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整体的知识结构上看,在前两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口变化的基本过程之 后,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旨在帮助学 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通过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 概念,并了解到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人口合理容量有很大影 响;通过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认识到人口 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可以 说本节在全章节中起到总结本单元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教材由“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两部分内容组成。教材 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 学生探求答案而进行学习。“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最大值)、“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最佳值)这样两个标题的对比,可以很好地揭示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显然, 最佳值小于最大值。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 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 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环境承载力除了可 以用人口规模加以表达之外,还可以用经济规模来表达;其二,环境承载力更多地从资源角 度加以分析(结合科技水平),而人口容量则除了要考虑资源,还需要考虑人类的消费模式。 “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一般来说,环境承载力是一定时期 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也有人把人口合 理容量称为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 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在人口合理容量 方面,它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的相适应性。同时,在这部分中,教材叙述的字里行间,需要深入挖掘的内容有:第一,人 口问题;第二,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第三,某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第四,世界人口发展中, 贫困人口、转嫁有害生产等衍生问题。 、学情分析: 以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智力发展水平来说对掌握本节概念性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已经 了解了人口爆炸的事实,但大部分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 差,所以本节教学主要考虑针对培养高中学生读图析图的方法,积极思考的习惯,看待问题 的角度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法和教法分析: 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 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 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以小见大, 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 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4).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 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 维能力 2)通过对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科技、消费等关系的学习,树立学生正 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六、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 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七、教具准备 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示意图、有关我国人口与环境的文字资料,多媒体 八、教学方法: 讨论法、个案分析法、课件展示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 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 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
科技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第三,某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第四,世界人口发展中, 贫困人口、转嫁有害生产等衍生问题。 二、学情分析: 以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智力发展水平来说对掌握本节概念性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已经 了解了人口爆炸的事实,但大部分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 差,所以本节教学主要考虑针对培养高中学生读图析图的方法,积极思考的习惯,看待问题 的角度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 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 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 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 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以小见大, 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 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4).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 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 维能力。 2)通过对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科技、消费等关系的学习,树立学生正 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六、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 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七、教具准备: 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示意图、有关我国人口与环境的文字资料,多媒体 八、教学方法: 讨论法、个案分析法、课件展示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 就是 2 亿到 3 亿,而目前已超过了 60 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 20 多倍。 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 100 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
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 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按照这种人口的增长趋势,世界人口将会如何变化? 人口亿 1900 1950 图100年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年份 2025年 2050年 2100年 2600年 人口数量8亿94亿 108亿 630亿 【板书】1.3人口的合理容量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 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 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简单的定义: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下列是有关内蒙古草原的历史资料: 汉朝时期该地大约生活者8万多游牧者,草场质量非常好,牧人的生活很富足。汉乐 府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生活现实的写照 到明朝时期,该地大约生活着20万游牧者,草场质量好,生活富足。 到民国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大量人口拥入,人口急剧增加到60万,牛羊的存栏 量明显增加,草场质量已经开始有下降的迹象。但人们还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保证生 存 到20世纪60年代,该地区人口已超过80万,但由于国家对草地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大 人们依然能保证最低生活水准。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该地人口超过150万,草场退化现象非常明显,某些地区甚 至出现了土地沙化现象。“风吹草低见老鼠”已经非常普遍,部分人口不得不迁移到别处谋生 1.材料中的数据有几个反映的是环境人口容量? 2.该地供养人口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生答:1、60万、80万 师总结:有一片草原,放养着一定数量的牛羊,有若干户人家在此幸福地生活。又迁来了
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 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按照这种人口的增长趋势,世界人口将会如何变化? 图 100 年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年份 2025 年 2050 年 2100 年 2600 年 人口数量 85 亿 94 亿 108 亿 630 亿 【板书】1.3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 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 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简单的定义: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下列是有关内蒙古草原的历史资料: 汉朝时期该地大约生活者 8 万多游牧者,草场质量非常好,牧人的生活很富足。汉乐 府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生活现实的写照。 到明朝时期,该地大约生活着 20 万游牧者,草场质量好,生活富足。 到民国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大量人口拥入,人口急剧增加到 60 万,牛羊的存栏 量明显增加,草场质量已经开始有下降的迹象。但人们还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保证生 存。 到 20 世纪 60 年代,该地区人口已超过 80 万,但由于国家对草地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大, 人们依然能保证最低生活水准。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初,该地人口超过 150 万,草场退化现象非常明显,某些地区甚 至出现了土地沙化现象。“风吹草低见老鼠”已经非常普遍,部分人口不得不迁移到别处谋生。 1.材料中的数据有几个反映的是环境人口容量? 2.该地供养人口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生答:1、60 万、80 万 师总结:有一片草原,放养着一定数量的牛羊,有若干户人家在此幸福地生活。又迁来了一
定数量的人家,也带来了一批牛羊,当地的生活水平肯定会下降,但也可以维持生活。如果 继续迁入人口,生活水平会继续下降,直到该地区的资源不能够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这片草原有一个能够维持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为其环境人口容量 2、草场资源、资金和技术投入、生活消费水平 阅读下列资料,思考并回答: 资料一: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1900万 经过康煕、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出现了。开发边陲,推 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吃粮少吃肉的生活习惯等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 活人口 资料二:目前,有些工业化历史较早的国家,如英国、日本已基本上用完了本国的矿物资源 而不得不完全依赖进口,钢铁生产国日本和意大利的铁矿石已完全依赖进口。 资料三: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简单农具和生活用具,直至今天,许多发展 中国家的贫苦农民依然如此:工业社会对矿物资源的需求却大得多,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 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94吨、有色金属6吨、砂石3.55吨、水泥227千克、黏土91千 克、盐91千克。2005年,美国人均消费石油25桶(中国1桶半),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4 倍,全球人口按美国的消费水平,全球石油储量仅够使用不足8年。 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天中国的13亿人口? 生答:不能 2、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其环境承载量会有何变化? 生答:受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将会减少。 3、全球所有国家到达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的消费水平,环境会有何变化? 生答:环境会加剧恶化程度。 4、根据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生答:资源、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师总结: 科学技术 资源数量“)获取和利用资源变化 生活和文化 费水平心 环境人口 容量4 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重点、难点) ①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 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 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②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
定数量的人家,也带来了一批牛羊,当地的生活水平肯定会下降,但也可以维持生活。如果 继续迁入人口,生活水平会继续下降,直到该地区的资源不能够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这片草原有一个能够维持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为其环境人口容量。 2、草场资源、资金和技术投入、生活消费水平 阅读下列资料,思考并回答: 资料一: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 1 亿之内,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 1900 万,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 3 亿,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出现了。开发边陲,推 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吃粮少吃肉的生活习惯等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 活人口…… 资料二:目前,有些工业化历史较早的国家,如英国、日本已基本上用完了本国的矿物资源, 而不得不完全依赖进口,钢铁生产国日本和意大利的铁矿石已完全依赖进口。 资料三: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简单农具和生活用具,直至今天,许多发展 中国家的贫苦农民依然如此;工业社会对矿物资源的需求却大得多,20 世纪 70 年代平均每 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 9.4 吨、有色金属 6 吨、砂石 3.55 吨、水泥 227 千克、黏土 91 千 克、盐 91 千克。2005 年,美国人均消费石油 25 桶(中国 1 桶半),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5.4 倍,全球人口按美国的消费水平,全球石油储量仅够使用不足 8 年。 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天中国的 13 亿人口? 生答:不能 2、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其环境承载量会有何变化? 生答:受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将会减少。 3、全球所有国家到达到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人的消费水平,环境会有何变化? 生答:环境会加剧恶化程度。 4、根据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生答:资源、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师总结: 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重点、难点) ①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 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 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②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
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 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境 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65亿人口,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也不可能 想象的。 ③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生理方 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生活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 生活的消费。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并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 的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 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4)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一封闭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 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地区,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环境人 容量比封闭时就会大得多。 其他因素:如社会分配制度,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 注意环境人口容量定义中所包含的几层意思: ①谈环境人口容量应指出具体时间,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 ②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 因素。 ③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的生 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也会 产生较大的影响 ④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 为依据,而所能的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 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 影响 (过渡)何如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呢?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我们知道,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 桶板究竞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长的桶板, 还是短的桶板呢?这其中的答案就是所谓的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 图中画的是桶板长短不齐的木桶。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 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木桶容纳水 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桶板,这就是“木桶效应 【读图思考】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取决于数量最 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例如,我国西部地区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矿产但水资源缺乏,水资 源成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 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境 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 65 亿人口,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也不可能 想象的。 ③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生理方 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生活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 生活的消费。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并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 的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 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4)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封闭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 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地区,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环境人口 容量比封闭时就会大得多。 其他因素 :如社会分配制度,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 注意环境人口容量定义中所包含的几层意思: ①谈环境人口容量应指出具体时间,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 ②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 因素。 ③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的生 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也会 产生较大的影响。 ④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 为依据,而所能的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 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 影响。 (过渡)何如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呢? 3 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我们知道,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 桶板究竟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长的桶板, 还是短的桶板呢?这其中的答案就是所谓的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 图中画的是桶板长短不齐的木桶。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 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木桶容纳水 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桶板,这就是“木桶效应”。 【读图思考】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取决于数量最 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例如,我国西部地区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矿产但水资源缺乏,水资 源成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