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我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 善于追历史发展的踪迹、总结历史结验,是祖国传统文化 的特点之·。在研究夏衔西周的社会变迁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 当先提纲挈领地缕析·卜我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以 便我」对于作为我国古代文明初期发展阶段的复商凹周的社会变 迁间题进行探寸。其中最有关系的是这样两个问题:第·,这个 文明的初期阶段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尘的;第“,这个文明的初 期阶段是承继了怎样的社:会文化遗产而得以发展起来的。 从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陆续进 入新石器时代。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 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是这个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识,新 石器时代延续了五六干年之久,到距今四千年左右结束。这是远 古历史上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我 国至今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七千多处,正式发掘的有 一百多处。自H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各个地区产生的不同风 貌和水平的文化发展,到了新石器时代遂渐形成了绚丽多姿、各 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的文化区域有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 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有彩响的典型的文化是龙山文化。考古资 料表明,龙文化已经遍布黄河中、卜游的广大区域,在龙山义 化以外,其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也扩大了分布范围。这是社: 会生力和上层建筑它过去迅速发展的结果。广人范围内的龙川 ·1◆
文化可以划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三 个大的部分。山东龙山文化在大汶口文化的基础土发展形成。其 陶器制作普遍采用快轮,造型规整,器壁薄而均匀,技术精良,特 别是漆黑光亮、薄如蛋壳的泥质黑陶更独具特色。当时制玉工艺 已经专业化、能生产出精美的玉质礼器,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 土的成组玉器和日照两城镇遗址出土的刻花玉斧,都是典型器物。 山东寿光县边线王村北于80年代中期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 遗址,面积达5.7万平方米,为迄今所见龙山文化城堡之最大者。 山东龙山文化的房屋建筑普遍采用挖槽筑墙知原始夯筑的技术, 多有长方形士台式建筑,居室地面往往分层筑成。从仰韶文化发 展而来的河南龙山文化分布较广,可以划分为五个地区性的类型。 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流域的“王湾类型”,其陶器多饰以方格 纹,并极少有鬲。河南登封王城岗曾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方形城 堡。二是分布在豫北、冀南和鲁西的“后岗类型”,其陶器多饰以 强纹,邯郸涧沟遗址发现有丛葬坑。三是豫东和皖西北的“王油 坊类型”,方格纹为其陶器的主要纹饰。准阳平粮台发现面积达五 万平力米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四是豫晋陕交界处的“三里桥 类型”,陶器纹饰以绳纹为主。五是豫西南丹汇流域的“下王岗类 型”,其陶器以灰陶、黑陶较多。郾城郝家台发现有龙山文化中、 晚期的方形城堡。以渭水流域为主并遍布陕北、陕南许多地区的 陕西龙山文化一般分为早晚两期。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些红陶, 器形和纹饰多有与其以东的河南龙山文化、以西的齐家文化相似 之处·反映了这几个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房屋以半地穴式为主, 有内室和外室,在外室,正对斜坡出口处常有炊爨或保存火种的 壁龛;在内室、有储藏粮食的袋形窖穴。临潼康家遗址发现行成 行排列的100多座房屋基址,其布局为考察当时社会结构情况提 供了资料。除了龙山文化之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比较著名 的有分布在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分布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 *2·
化”、分布于岭南地区的石峡文化。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有代表性 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外,在内蒙古凉城、吉林和龙、黑龙汇 尚志、福建倒侯、海南陵水、云南沦源、西藏昌都、新疆哈峦、台 湾台北等地都有重要发现。 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特别是适应不 同的白然环境,南力与北方的农业发展在搿石器时代即显露出地 域差别。北方地区以粟为,半坡进址中的·些瓮、罐和室内小 窖都发现有粟的遗任,多者~处可达数斗。属于与家弃文化的青 游乐都柳湾荟地的多数募内都随葬有装满粟的陶瓮,少者一个,多 者达四个。南方地区多有稻作农业的遗物。河姆渡遗址普遍发现 ,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的堆积,最厚处超过1米。当时的农 业生产:其除了石器以外,还有骨器、木器、陶器等多种,许多 具采用复合形式,如带木柄的石斧和石锛,装柄的骨镰和蚌镰、 有柄的鹿角镐等。属于仰部文化的河南临汝阎村遗址的沙质红陶 缸和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山东莒县陵河遗址的灰陶陶缸,分别绘有 石斧、石锛图象·还显示了这类器物的捆扎组合方法。属于大汶 口文化的东胶县三里河遗址所发现的粮仓,是当时农业生产情 况的实物例证。编号为F201号的粮仓,略呈桶圆形,长径3.06 米,短径2.56米,门向东,西北部有一个椭圆形窖穴,容积约为 2.80立方米。窖穴底部用黄褐色土掺红烧土末筑成,厚10里米: 穴壁先抹3厘米厚的黄褐色士.,表面再涂黄褐色泥浆,这样便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隔潮的作用。发现这座粮仓的时候,其窖穴 底部还遗留1.20立方米的灰化或炭化粟粒.窖穴上.有椭圆形的半 地六式房屋,室内除了窖穴之外勉强能容-一人进去存取粮食。这 类粮仓或窖穴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多有发现,甘肃秦安大地湾 …期遗编号为F374号的·个圆形窖穴、底部发现有炭化的浊 菜籽。属马家窑文化的廿肃东乡林家遗址的F19号窖穴内发现 有成把的泰穗。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F115号窖穴,发现有许多粟 ·3·
的朽灰。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发现有189座长方形窖穴存留有 粮食朽灰,部分朽灰经鉴定为粟。这些粮仓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所以才能有许多的粮食储存。 家畜饲养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出现,后来逐渐发展,当 时的家畜有狗、猪、羊、华、鸡、马等多种,其中以猪的数量最 多。猪不仅供食用,而且用作祭品或显示财富的·种标识。属于 龙山文化的邯郸涧沟遗址的一个灰坑中就有作为祭品的2]个猪 头骨,属于人汶口文化的东胶县的三里河遗址的一座墓葬随葬 有32个猪下领骨。渔猎在经济中古有重要地位。龙山文化的尾部 带孔的双倒刺或三倒刺的鱼镖,牙质鱼钩,以及角镞、网坠等渔 猎工具都很精良。诈多遗址所发现的飞禽走兽骨骼就是当时猎获 物的遗骸。 在: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中制陶业的发展相当突出。仰韶文 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黑陶,无论器物造型、彩绘纹饰,或是慢 轮制作与快轮制作,以及掌握烧制火候等,都有相当水平。依据 考古发掘资料,可以鉴别出手制陶、慢轮制陶、快轮制陶的区别, 其区别的标准主要是观察陶器表面和底部遗留的制作痕迹。快轮 制作的陶器,造型端正,器壁浑圆,器底有偏旋痕迹。手工或慢 轮所制陶器的表面往往有各种拍印纹饰,器体造型不规正,器壁 厚薄不匀,常有压、抹的痕迹,器底没有偏旋痕迹,有些在器底 ·留有各种编织纹、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不少各种式样的“情 式”、“锣式”陶质转盘,专家依据当代民族学的资料对于使用这 些转盘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且指出,“仰部文化的陶器大鱼是慢 轮制陶,唯有少数杯、碗、盘、盖等小型器物是经快轮制作的;或 是将快轮制好的两个个体粘合成一体(如束腰葫芦形陶器等》的, …但是也必须看到仰韶文化中还行大量陶器仍然是手制的。”① 大址的考古资料表明,无论是仰韶文化时期,抑或是龙山文化时 期、各个地区的制陶器技术发展是不平衡的、于制陶、慢轮制陶、 ·4
快轮制陶往往同时并用,但就总的趋势看,则可以说在制陶技术 上仰韶文化以慢轮制陶为主,但快轮技术也在发展。在长江流域 的大溪文化后期,已经出现了不少快轮制陶的实例,其后的屈家 岭文化快轮制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屈家岭文化晚期的典型 器物普遍采用快轮制陶,例如高圈足杯、矮圈足杯、壶形器、孟 形器的器身及圈足内壁、双腹碗、双腹豆的圈足内壁,都常见螺 旋式拉坯指印”②。龙:文化以快轮制陶为主。这种快轮制陶最具 特色的作品是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1960年在山东潍坊姚官庄遗 址发现5件蛋壳黑陶杯。70年代中期,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 现完整的蛋壳黑陶杯31件,另有两件残器。这些黑陶杯,一般壁 厚不到5毫米,重不到50克,器体轻薄,制作特别精致。这些黑 陶杯分别出自26座墓葬中。有这种杯的基葬一般都规模较大,随 葬器物较多,说明它在当时的社会上只为一部分人所享用。从这 种黑陶杯上大下小、重心不稳,器壁薄而易碎的情况看,它很可 能由于其制作精良、独县特色而被作为礼器,日常生活中并不怎 么使用。 烧窑技术的发展表明当时已经具备了炼铜的条件。冶铜业发 展最为突出的是齐家文化。甘肃武威县皇娘娘台遗址有铜刀、凿、 锥、钻头,永靖县秦魏家遗址有铜锥、斧、指环,青海贵南尕马 台遗址和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都有铜镜。这些铜器既有红铜,又 有青铜;既有用冷锻法制造者,又有采用治铸方法制造者。山东 胶县三里河的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有两件黄铜残钻形器,均为铸 造而成,其中除铜外,还含锌20.2%至26.4%,还有少量的铅、 锡、铁、疏等,检测表明其内部组织不均匀,说明原料成分复杂, 治炼方法原始。但是,黄铜的出现仍然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精细 手业的最突出成就表现在玉器制造和牙雕、骨雕技术的发展上。 大汶口文化有剔地透雕的或镶嵌绿松石的骨筒和象牙筒,还有玲 珑精致的17齿象牙梳和雕花骨匕。良褚文化的大量玉器多雕琢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