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机环境。 (2)生产者 称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以及蓝、绿藻等光合细菌,它们能把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环境中的无机元素、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蛋白质、碳水 化合物和脂肪等有机物。 (3)消费者 -主要是动物,取食植物或其它动物,是异养生物,亦称次级生产者。 (4)分解者- 一主要是微生物及腐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特征。 参64页 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参72页。 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一、多项选择: 1、下列立体结构类型中,属于混合结构的是: ①森林中的乔灌草本植物 ②小麦与蚕豆间作 ③棉花与花生间作 4果菇结粒 ⑤鱼稻结构 2、下列环节中,属于减耗环的是: ①羊 ②兔 ③啄木鸟 ④猫 ⑤蜜蜂 3、下列环节中,属于生产环的是: ①羊 ②兔 ③啄木鸟 ④猫 ⑤蜜蜂 4、下列环节中,属于增益环的是: ①用来蛆喂鸡的蛆 ②用来松土的蚯蚓③啄木鸟 ④猫 ⑤蜜蜂 答案:1、④⑤ 2、3④ 3、①②⑤ 4、①② 二、填空: 1、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从其演化历史看,大致可分为型生态经济结构、型生 态经济结构、 型生态经济结构。 答案:原始掠夺 协调 三、名词解释: 1.原始型生态经济结构 所谓原始型的生态经济结构是指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条件下,经济系统与生态系 统结构比较简单的复合结构。 2.掠夺型生态经济结构 掠夺型的生态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通过技术系统以掠夺的方式,同生态系统结合 成为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3.协调型生态经济结构 所谓协调型的生态经济结构是指开放的经济系统按照生态规律和生态系统结合成低 6
6 (1)无机环境。 (2)生产者––––称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以及蓝、绿藻等光合细菌,它们能把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环境中的无机元素、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蛋白质、碳水 化合物和脂肪等有机物。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取食植物或其它动物,是异养生物,亦称次级生产者。 (4)分解者––––主要是微生物及腐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特征。 参 64 页 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参 72 页。 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一、多项选择: 1、下列立体结构类型中,属于混合结构的是: ①森林中的乔灌草本植物 ②小麦与蚕豆间作 ③棉花与花生间作 ④果菇结构 ⑤鱼稻结构 2、下列环节中,属于减耗环的是: ①羊 ②兔 ③啄木鸟 ④猫 ⑤蜜蜂 3、下列环节中,属于生产环的是: ①羊 ②兔 ③啄木鸟 ④猫 ⑤蜜蜂 4、下列环节中,属于增益环的是: ①用来蛆喂鸡的蛆 ②用来松土的蚯蚓 ③啄木鸟 ④猫 ⑤蜜蜂 答案:1、④⑤ 2、③④ 3、①②⑤ 4、①② 二、填空: 1、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从其演化历史看,大致可分为 型生态经济结构、 型生 态经济结构、 型生态经济结构。 答案:原始 掠夺 协调 三、名词解释: 1.原始型生态经济结构 所谓原始型的生态经济结构是指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条件下,经济系统与生态系 统结构比较简单的复合结构。 2.掠夺型生态经济结构 掠夺型的生态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通过技术系统以掠夺的方式,同生态系统结合 成为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3.协调型生态经济结构 所谓协调型的生态经济结构是指开放的经济系统按照生态规律和生态系统结合成低
耗、高效、优质、多种产品输出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4.生产环 在食物链中加入能够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人们直接利用的经济产品的一些环节,称 为生产环。 5.增益环 这类环节不提供人类直接消费的产品,但可以扩大生产环节的增产效果。 四、简答: 1、原始型生态经济结构特征。 (1)自然生态系统主导型。结构简单,食物链短,靠天吃饭。 (2)资金要素 基本不参与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形成。(3)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连接的技术手段简 单。传统技术,感性经验,生产工具十分粗糙、简陋,生产力主要靠人力,辅之畜力。 (4)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废弃物排放等,一般也都能自然净化,而不会造成生 态环境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人与自然是低水平同步发展: 2.掠夺型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的特征。 ()具有明显的经济主导特征。这样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有序结构则主要依靠 经济要素加入来维持。(2)掠夺型结构具有资源耗竭趋势的特点。(3)掠夺型的生态经 济结构其内部环境要素,因废弃物质投入过量,超过净化能力,产生污染,造成环境损 失。掠夺型的生态经济结构是在耗竭生态环境和资源基础上单纯追求经济增产的结果。 3.协调型生态经济结构的特征。 (1)生态系统与经济各要素是互补互促的协调关系。(2)协调型的生态经济结构具 有循环和充分利用功能。(3)协调型生态经济结构具有不危及生态环境的特征。 4.立体结构的类型。 参94-95。 5、简述对资源利用的种间互补的各种类型。 ①借助复合群体地上部利用层和地下部利用层的差异现象,实现空间上对环境资源 利用的种间互补。②错开生长盛期实现时间上对资源利用的种间互补。③借助对资源需 求类型的不同,实现对资源利用的种间互补。 五、论述: 1、为什么说农业是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参80-81。 第五章 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 一、填空: 1、生态经济系统是一种 结构,是巨大的开放系统。 是生态经济系统特有的四大功能。 3、劳动的社会生产率作为 再生产功能的量度,是由劳动利用的 决定: 劳动的自然生产率,作为再生产功能的量度,由劳动利用的 效率油定 4、能量流不同于物质流,」 是可以循环的,是不断耗散的(即是不可循环的)。 5、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理论看来,农业现代化可以称为 7
7 耗、高效、优质、多种产品输出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4.生产环 在食物链中加入能够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人们直接利用的经济产品的一些环节,称 为生产环。 5.增益环 这类环节不提供人类直接消费的产品,但可以扩大生产环节的增产效果。 四、简答: 1、原始型生态经济结构特征。 (1)自然生态系统主导型。结构简单,食物链短,靠天吃饭。 (2)资金要素 基本不参与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形成。(3)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连接的技术手段简 单。传统技术,感性经验,生产工具十分粗糙、简陋,生产力主要靠人力,辅之畜力。 (4)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废弃物排放等,一般也都能自然净化,而不会造成生 态环境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人与自然是低水平同步发展。 2.掠夺型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的特征。 (1)具有明显的经济主导特征。这样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有序结构则主要依靠 经济要素加入来维持。(2)掠夺型结构具有资源耗竭趋势的特点。(3)掠夺型的生态经 济结构其内部环境要素,因废弃物质投入过量,超过净化能力,产生污染,造成环境损 失。掠夺型的生态经济结构是在耗竭生态环境和资源基础上单纯追求经济增产的结果。 3.协调型生态经济结构的特征。 (1)生态系统与经济各要素是互补互促的协调关系。(2)协调型的生态经济结构具 有循环和充分利用功能。(3)协调型生态经济结构具有不危及生态环境的特征。 4.立体结构的类型。 参 94-95。 5、简述对资源利用的种间互补的各种类型。 ①借助复合群体地上部利用层和地下部利用层的差异现象,实现空间上对环境资源 利用的种间互补。②错开生长盛期实现时间上对资源利用的种间互补。③借助对资源需 求类型的不同,实现对资源利用的种间互补。 五、论述: 1、为什么说农业是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参 80~81。 第五章 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 一、填空: 1、生态经济系统是一种 结构,是巨大的开放系统。 2、 、 、 、 是生态经济系统特有的四大功能。 3、劳动的社会生产率作为 再生产功能的量度,是由劳动利用的 决定; 劳动的自然生产率,作为 再生产功能的量度,由劳动利用的 效率决定。 4、能量流不同于物质流, 是可以循环的, 是不断耗散的(即是不可循环的)。 5、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理论看来,农业现代化可以称为
答案: 1、耗散 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增殖 3、经济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自然生态 4、物质 能量 5、农业最优化 二、名词: 1、自然物流 自然物流是生态系统中通过生产者—消费者一分解者再到生产者的序列进行 的。 2、经济物流 经济物流是通过生产一分配一交换—消费再到生产的过程,这是在社会各经 济部门之间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 3、自然能流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吸收的日 光能转变为化学潜能,贮存在植物合成的有机物质中,成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 需要的食物能源。这一过程就是自然能流。 三、简答题 1、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中互为反馈的关系的主要表现。 参107页 2、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具体功能表现的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功能。 第二层次是人类利用经济系统中的各种技术和经济措施去调节和强化第一层次的功 能 第三层次是促进经济系统中生产和消费循环的扩大再生产功能。 3。自然物流和经济物流的关系。 自然物流和经济物流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前提和基础,参与经 济循环的物质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态系统。人类从事生产所获得的经济产品,同时 又是生态系统的生物产品。自然物流和经济物流关系的又一表现是,二者构成了生态经 济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两个阶段,自然物流向经济系统流动变成了经济物流,同时经济物 流也向生态系统流动转化为自然物流。 4、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①农业的工业化不等于农业现代化:②农业现代化不等于农业的“老四化”(机械化、 化学化、电气化、水利化):③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几年流行的农业现代化理论技 术、手段、组织管理现代化)不同:④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最优化。 五、论述 1、如何理解农业现代化 参122页。 2、简述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关系。 参106页。 8
8 答案: 1、耗散 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增殖 3、经济 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 自然 生态 4、物质 能量 5、农业最优化 二、名词: 1、自然物流 自然物流是生态系统中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再到生产者的序列进行 的。 2、经济物流 经济物流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再到生产的过程,这是在社会各经 济部门之间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 3、自然能流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吸收的日 光能转变为化学潜能,贮存在植物合成的有机物质中,成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 需要的食物能源。这一过程就是自然能流。 三、简答题: 1、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中互为反馈的关系的主要表现。 参 107 页 2、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具体功能表现的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功能。 第二层次是人类利用经济系统中的各种技术和经济措施去调节和强化第一层次的功 能。 第三层次是促进经济系统中生产和消费循环的扩大再生产功能。 3.自然物流和经济物流的关系。 自然物流和经济物流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前提和基础,参与经 济循环的物质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态系统。人类从事生产所获得的经济产品,同时 又是生态系统的生物产品。自然物流和经济物流关系的又一表现是,二者构成了生态经 济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两个阶段,自然物流向经济系统流动变成了经济物流,同时经济物 流也向生态系统流动转化为自然物流。 4、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①农业的工业化不等于农业现代化;②农业现代化不等于农业的“老四化”(机械化、 化学化、电气化、水利化);③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几年流行的农业现代化理论(技 术、手段、组织管理现代化)不同;④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最优化。 五、论述 1、如何理解农业现代化。 参 122 页。 2、简述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关系。 参 106 页
第六章生态经济系统效益 一,植空 1、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 2、调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方法有」 等 3、马克思的 理论,为解决生态价值计量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1、共生性 2、物理手段 化学手段生物手段 3、级差地租 二、名词 1、生态经济效益 任何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经济产出及生态产出与综合占用及耗费劳动(即劳动投入) 的比较,叫做占用和耗费一定量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 三、简答: 1、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可能组合。 见128页。 2、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 生产过程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 其次,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经常地存在着相互矛盾和对立。 人口增加和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相对 短缺,人类加快了对各种农业生态系统索取有机物质的步伐。同时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局 限,及政策的失误、法制的不健全,导致的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生态效益 3、评价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原则: (一)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一致性 (二)坚持产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一致性 (三)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一致性 四、论述 1、试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生性。 见129-131,134。 第七章 生态经济系统平衡 一、单洗 1、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追求的是_一。 ①非平衡稳态 ②平衡稳态 ③物质输入=输出 ④能量输入=输出 2、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经济系统 ①输入=输出 ②与外界等量交换 ③静止不变 ④处于稳态
9 第六章 生态经济系统效益 一、填空: 1、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 。 2、调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方法有 、 、 等。 3、马克思的 理论,为解决生态价值计量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1、共生性 2、物理手段 化学手段 生物手段 3、级差地租 二、名词 1、生态经济效益 任何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经济产出及生态产出与综合占用及耗费劳动(即劳动投入) 的比较,叫做占用和耗费一定量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 三、简答: 1、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可能组合。 见 128 页。 2、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 生产过程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 其次,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经常地存在着相互矛盾和对立。 人口增加和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相对 短缺,人类加快了对各种农业生态系统索取有机物质的步伐。同时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局 限,及政策的失误、法制的不健全,导致的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生态效益。 3、评价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原则: (一)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一致性 (二)坚持产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一致性 (三)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一致性 四、论述 1、试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生性。 见 129~131,134。 第七章 生态经济系统平衡 一、单选: 1、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追求的是 。 ①非平衡稳态 ②平衡稳态 ③物质输入=输出 ④能量输入=输出 2、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经济系统 。 ①输入=输出 ②与外界等量交换 ③静止不变 ④处于稳态
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生态经济系统失调。 ①种群个体数量减少 ②拾取畜粪做燃料 ③野草茂盛,光能利用率提高 ④植物结构层次减少 答案:1、①2、④ 3、③ 二、填空: 1、生态经济系统中, 是被控制和调节的对象, 是调节控制的主体。 2、对于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经济系统,若物质输入与输出大体相当,这种情况称 为一;若物质输入大于输出,则称为一。应当把平衡理解为 3、 内生物种类最多,个体数量最大,生物产量达到极限,成熟的生物个体占 多数,总生产能力趋于稳定,净生产能力下降,大多用于维持本身的能量消耗一从耗 散结构理论看,这种稳态逐渐趋于消灭。如果通过自然或人工办法取走成熟或过熟生物 群体,反而会使系统成熟度降低, 系统的稳定。 4、生态平衡的表现形式有 5、 稳态是生态平衡的最基本形式。它是输入输出,积累 消耗。 6、自然生态变化有两种方向,其中一种是生物群体从结构简单向复杂变化,由稀疏 向高密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 7、生态经济学的效益观是 这种综合效益观要求人们必须以综合效益为自我 确定预期值。 8、在采取措施,纠正生态失调的过程中,应坚持」 最大的原则和损 失最小原则。 答案: 1、生态系统经济系统 2、平衡稳态非平衡稳态稳态有 3、顶级群落 促进 4、相对静止稳态、动态稳态、“非平衡”稳态 5、“非平衡”大于 6、正向演替 7、综合效益观 8、第一性生产力 生态经济 三、名词: 1、生态平 生态平衡是指一个限定的生态系统,在外部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其内部的相对 稳定状态。 四、简答: 1、生态系统自组织能力的表现 (1)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相协调,使一个地域保持稳态: (2)把杂乱无章的光、热、水、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盐类组织为有序的植物有机体 组织,植物这种自组织能力,是生态平衡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起点: (3)动物利用植物生产的有机物建造动物有机体的组织: (4)微生物及其具有分解能力的其它动物,利用动植物的残体及动物排泄物建立自 身组织。 10
10 3、下列现象中 不属于生态经济系统失调。 ①种群个体数量减少 ②拾取畜粪做燃料 ③野草茂盛,光能利用率提高 ④植物结构层次减少 答案:1、① 2、④ 3、③ 二、填空: 1、生态经济系统中, 是被控制和调节的对象, 是调节控制的主体。 2、对于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经济系统,若物质输入与输出大体相当,这种情况称 为 ;若物质输入大于输出,则称为 。应当把平衡理解为 。 3、 内生物种类最多,个体数量最大,生物产量达到极限,成熟的生物个体占 多数,总生产能力趋于稳定,净生产能力下降,大多用于维持本身的能量消耗––––从耗 散结构理论看,这种稳态逐渐趋于消灭。如果通过自然或人工办法取走成熟或过熟生物 群体,反而会使系统成熟度降低, 系统的稳定。 4、生态平衡的表现形式有 、 、 。 5、 稳态是生态平衡的最基本形式。它是输入 输出,积累 消耗。 6、自然生态变化有两种方向,其中一种是生物群体从结构简单向复杂变化,由稀疏 向高密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 。 7、生态经济学的效益观是 ,这种综合效益观要求人们必须以综合效益为自我 确定预期值。 8、在采取措施,纠正生态失调的过程中,应坚持 最大的原则和 损 失最小原则。 答案: 1、生态系统 经济系统 2、平衡稳态 非平衡稳态 稳态 3、顶级群落 促进 4、相对静止稳态、动态稳态、“非平衡”稳态 5、“非平衡” 大于 6、正向演替 7、综合效益观 8、第一性生产力 生态经济 三、名词: 1、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一个限定的生态系统,在外部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其内部的相对 稳定状态。 四、简答: 1、生态系统自组织能力的表现。 (1)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相协调,使一个地域保持稳态; (2)把杂乱无章的光、热、水、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盐类组织为有序的植物有机体 组织,植物这种自组织能力,是生态平衡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起点; (3)动物利用植物生产的有机物建造动物有机体的组织; (4)微生物及其具有分解能力的其它动物,利用动植物的残体及动物排泄物建立自 身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