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综合训练: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章 考纲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要点: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读】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 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中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 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 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作用) 3.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包括作品整体或具体语句的修辞手法、写作技法、表 现手法和篇章结构特点。其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比 对仗、用典、夸张、衬托、借代、通感、互文、双关、反语、反复等。 常见的写作技法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方面重点在赋(铺叙)、兴(先 言他物),描写方面重点在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视听(声 色)结合、虚实结合、工笔与白描、渲染与烘托,议论方面重点在先抑(扬)后 扬(抑)、卒章显志,抒情方面重点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抒怀、情景交 融、托物言志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铺垫、映衬、烘托、先声夺人、以小见大 乐(哀)景写哀(乐)情等 常见的篇章结构特点有音韵与节奏、开门见山、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卒章显志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分析作品的主旨、形 象及其社会意义,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社会价值、人生观。简析作品的政治意 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作 者的阶级局限性或认识的局限性。 第二章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及读诗的基本原则 、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 1、《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曾为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 易直至宋元明清的一代又一代诗人所发扬光大。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 映人民的愿望。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 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特征:善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 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 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 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 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
高考二轮复习综合训练: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章 考纲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要点: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读】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 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中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 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 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作用)。 3.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包括作品整体或具体语句的修辞手法、写作技法、表 现手法和篇章结构特点。其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比、 对仗、用典、夸张、衬托、借代、通感、互文、双关、反语、反复等。 常见的写作技法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方面重点在赋(铺叙)、兴(先 言他物),描写方面重点在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视听(声 色)结合、虚实结合、工笔与白描、渲染与烘托,议论方面重点在先抑(扬)后 扬(抑)、卒章显志,抒情方面重点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抒怀、情景交 融、托物言志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铺垫、映衬、烘托、先声夺人、以小见大、 乐(哀)景写哀(乐)情等。 常见的篇章结构特点有音韵与节奏、开门见山、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卒章显志 等。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分析作品的主旨、形 象及其社会意义,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社会价值、人生观。简析作品的政治意 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作 者的阶级局限性或认识的局限性。 第二章 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及读诗的基本原则 一、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 1、《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曾为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 易直至宋元明清的一代又一代诗人所发扬光大。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 映人民的愿望。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 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特征:善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 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 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 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 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 识
2、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①北朝诗 多写征战尚武。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 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到 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 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④北宋诗重义理。⑤南宋诗重抒爱 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 中的时代强音。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 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二、语言 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等,主要目 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 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关注词性改变 例1、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 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 例2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 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明确:第一句“下马饮君酒”的“饮”字应理解成使动,君准备行走,邀请君下 马喝酒,然后才发生了那番对话。 例3、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明确:“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均是使动用法。而上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意思是高大的 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二)、关注语序倒装 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出现了好多的倒装语序句, 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3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 玉臂”。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 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4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 月夜飞渡镜湖”。 6《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的花重) (三)、关注四类语言 从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 2、情感语言:“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做客” 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 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2、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①北朝诗 多写征战尚武。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 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到 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 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④北宋诗重义理。⑤南宋诗重抒爱 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 中的时代强音。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 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二、语言 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等,主要目 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 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关注词性改变 例 1、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 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 例 2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 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明确:第一句“下马饮君酒”的“饮”字应理解成使动,君准备行走,邀请君下 马喝酒,然后才发生了那番对话。 例 3、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明确:“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均是使动用法。而上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意思是高大的 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二)、关注语序倒装 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出现了好多的倒装语序句, 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3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 玉臂”。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 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4 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5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 月夜飞渡镜湖”。 6《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的花重) (三)、关注四类语言 从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 2、情感语言:“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做客” 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 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4、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鸿雁”指 书信。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这方面需要平时加强课外阅读,提高文化 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 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 易的诗句 (四)、特殊语言形式及表达效果 1典故把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 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效果:(1)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 2谐音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友情 效果: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 3叠字重叠使用词语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效果: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4纯用名词组合(列锦)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效果: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三、读诗及鉴赏的总体要求 1、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 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 不容忽视 2、硏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 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 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3、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 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 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4、读诗流程歌 看题目明含义;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来历;四看意象析主旨 五看典故解用意,分析风格与手法,时代、流派要牢记 第三章古典诗歌的主要类别及相对的高考考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从内容的角度的大致分类。 2、掌握各类诗歌的共同特征。 3、学习并掌握各类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4、借助近几年的高考题,强化对各类诗歌特征及相应的鉴赏方法的认识和掌握。 第一节各类诗歌特征及鉴赏方法 【古代诗歌按内容分类】
4、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 “鸿雁”指 书信。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这方面需要平时加强课外阅读,提高文化 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 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 易的诗句。 (四)、特殊语言形式及表达效果 1 典故 把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 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效果: ⑴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 2 谐音 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友情 效果: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 3 叠字 重叠使用词语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效果: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4 纯用名词组合(列锦)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效果: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三、读诗及鉴赏的总体要求 1、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 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 不容忽视。 2、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 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 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3、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 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 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4、读诗流程歌 一看题目明含义;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来历;四看意象析主旨; 五看典故解用意,分析风格与手法,时代、流派要牢记 第三章 古典诗歌的主要类别及相对的高考考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从内容的角度的大致分类。 2、掌握各类诗歌的共同特征。 3、学习并掌握各类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4、借助近几年的高考题,强化对各类诗歌特征及相应的鉴赏方法的认识和掌握。 第一节各类诗歌特征及鉴赏方法 一、【古代诗歌按内容分类】
1、怀人思乡诗 2、赠友送别诗 3、边塞征战诗 4、田园山水诗 5、咏史怀古诗 6、托物言志诗 7、忧国伤时诗 8、建功报国诗 9、人生际遇诗 10、闲适隐逸诗 11、生活杂感诗 12、即景抒情诗 l【“怀人思乡诗”的特点与鉴赏】 “怀人思乡诗”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 中的离妇。 “怀人思乡诗”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 “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怀人思乡诗”抒写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鉴赏示例】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进行分析。 2、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答1:“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髙,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 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 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草色烟光”之景却与 “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 答2:(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 (2)从“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 2【“赠友送别诗”的特点与鉴赏】 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 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尤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 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互赠,以表达离愁别绪。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 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 象、联想塑造形象。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 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 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赠友送别诗的特征: 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 别 赠”等字样。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等词语;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 和安慰。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鉴赏示例】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 什么感情?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1、怀人思乡诗 2、赠友送别诗 3、边塞征战诗 4、田园山水诗 5、咏史怀古诗 6、托物言志诗 7、忧国伤时诗 8、建功报国诗 9、人生际遇诗 10、闲适隐逸诗 11、生活杂感诗 12、即景抒情诗 1【“怀人思乡诗”的特点与鉴赏】 “怀人思乡诗”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 中的离妇。 “怀人思乡诗”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 “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怀人思乡诗”抒写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鉴赏示例】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进行分析。 2、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答 1:“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 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 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草色烟光”之景却与 “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 答 2:(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 (2)从 “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 2【“赠友送别诗”的特点与鉴赏】 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 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尤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 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互赠,以表达离愁别绪。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 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 象、联想塑造形象。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 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 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赠友送别诗的特征: 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等词语;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 和安慰。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鉴赏示例】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 什么感情?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答1: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 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答2: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乐景衬哀情,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 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3【“边塞征战诗”的特点与鉴赏】 边塞征战诗的特征: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 “关山”、“月”、“大漠”等词语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 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 合、虚实相生。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ⅰ)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答案提示: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三句写实, 后一句是想象 4【“田园山水诗”的特点与鉴赏】 古代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 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田园山水诗”的一些基本特征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 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 容闲适的生活态度 技巧特征:或融情于景,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白描,或渲染,或动静结 合,或远近结合,或视听结合。 【鉴赏示例2007全国II卷】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 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 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 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睛”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
【参考答案】 答 1: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 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答 2: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乐景衬哀情,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 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3【“边塞征战诗”的特点与鉴赏】 边塞征战诗的特征: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 “关山”、“月”、“大漠”等词语;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 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 合、虚实相生。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答案提示: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三句写实, 后一句是想象。 4【“田园山水诗”的特点与鉴赏】 古代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 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田园山水诗”的一些基本特征: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 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 容闲适的生活态度 技巧特征:或融情于景,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白描,或渲染,或动静结 合,或远近结合,或视听结合。 【鉴赏示例 2007 全国 II 卷】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 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 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 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