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 2.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和做人的准则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难点:目标3 第一课时 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知道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能正确、流畅地熟读课文。 3.明确文中的通假字及相关成语。 资料助读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 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 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 子》、《孟子》、《庄子》、《荀子》等。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 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 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 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 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3.《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 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大学、中庯、论语、孟 子)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 天下”。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 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 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
1 《<论语>十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 2.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和做人的准则。 学习重点:目标 2 学习难点:目标 3 第一课时 呈现目标 明确任务 1. 知道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 能正确、流畅地熟读课文。 3. 明确文中的通假字及相关成语。 资料助读: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 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 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 子》、《孟子》、《庄子》、《荀子》等。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 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 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 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 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3.《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 录,共 20 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 天下”。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 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 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
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 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 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 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 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 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 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 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说一悦女一汝知一智)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合作预习问题导向 、课前预习: 1、孔子名 字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 大的 家 家,是 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 及其门徒的 与 合称“四书 3、给生字注音。 论 )语不亦说( )乎愠( 省( 传()不习乎曾( )子 )殆( 诲()女()知之乎弘()毅()凋( ))) 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学法指导:参照注释,明确生字及通假字的读音,小组采用轮读、齐读、分 读的形式,反复读课文,能做到正确、熟练、流畅。 2.小组朗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熟练、正确、流畅) (1)参考注释,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能解释 (2)找出文中的成语,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解释其含义。 生问师答定向释疑
2 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 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 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 “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 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 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 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 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说-悦 女-汝 知-智)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合作预习 问题导向 一、课前预习: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 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____ 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 ____ ,与_____ ,_____ ,_____ 合称“四书”. 3、给生字注音。 论.( )语 不亦说.( ) 乎 愠.( ) 三省.( ) 传.( )不习乎 曾.( )子 罔.( ) 殆.( ) 诲.( )女.( )知之乎 弘.( )毅.( ) 凋.( ) 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学法指导:参照注释,明确生字及通假字的读音,小组采用轮读、齐读、分 读的形式,反复读课文,能做到正确、熟练、流畅。 2.小组朗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熟练、正确、流畅) 三、(1)参考注释,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能解释。 (2)找出文中的成语,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解释其含义。 生问师答 定向释疑
哪些通假字和成语的意思不能理解,提出来,合作解决。 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1.《论语》十则中,你能熟读或背诵几则? 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原创新课堂》1、3、5题 小组评价师生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 2.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并能正确运用。 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合作预习问题导向 1.熟读并背诵前五则内容。 2.全班齐读 3结合注释,翻译前五则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本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二句讲的是( 第三句讲的是( (2)、第二则: 重点词语翻译:吾 日: 省 为 _信: 传: 习 翻译本则 (3)、第三则: 可 为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翻译本则 (4)、第四则: 罔 殆 翻译本则 (5)、第五则:
3 哪些通假字和成语的意思不能理解,提出来,合作解决。 盘点收获 拓展提升 1.《论语》十则中,你能熟读或背诵几则? 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 《原创新课堂》1、3、5 题。 小组评价 师生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 2.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并能正确运用。 呈现目标 明确任务 合作预习 问题导向 1.熟读并背诵前五则内容。 2.全班齐读。 3.结合注释,翻译前五则。 (1)、第一则: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本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二句讲的是( ) 第三句讲的是( ); (2)、第二则: 重点词语翻译: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3)、第三则: 故:______ 知:______ 可:______ 以:______ 为: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翻译本则 (4)、第四则: 罔:______ 殆:______ 翻译本则 (5)、第五则:
知之: 为: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本则 学法指导:翻译句子,应逐字逐句落实到位,做到通顺、完整、流畅、明确。 同学们,这五则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 义 理解2000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 己的思考) 示例:温习旧知识,从中获得新的发现和体会,就能领悟到新的内容。因为 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 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学法指导:在理解原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认识和体会。 4、思考回答: 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生问师答定向释疑 哪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不能理解,提出来,合作解决。 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1.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 2.任选一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方面的启示 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不亦说( 人不知而不 愠( 学而不思则罔( 吾日三省吾身 思而不学则殆() 诲汝知之乎() 是知也()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 愠 思而不学则殆( 传不习
4 诲:______ 知之:______ 为:______ 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本则 学法指导:翻译句子,应逐字逐句落实到位,做到通顺、完整、流畅、明确。 同学们,这五则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 义? 理解 2000 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 己的思考) 示例:温习旧知识,从中获得新的发现和体会,就能领悟到新的内容。因为 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 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学法指导:在理解原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认识和体会。 4、思考回答: 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生问师答 定向释疑 哪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不能理解,提出来,合作解决。 盘点收获 拓展提升 1. 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 2. 任选一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方面的启示。 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不亦说.( )乎 人不知而不 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吾日三省吾身 ( ) 思而不学则殆.( ) 诲汝..知之乎( ) 是知.也( )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有 朋.自 远 方 来 ( ) 人 不 知 而 不 愠. ( ) 思 而 不 学 则 殆.( ) 传.不 习 乎 ( )
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 思而不学则殆 吾日三省吾身 是知也 诲女知之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七、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诲汝知之乎?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小组评价师生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 2.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并能正确运用。 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合作预习问题导向 1.熟读并背诵后五则内容。 2.全班齐读 3结合注释,翻译后五则 (6)第六则: 贤 齐 内: 自省: 翻译本则 找出这一则当中的成语 (7)第七则 焉: 善者 从 改之 翻译本则
5 不 亦 说.乎 ( ) 学而不思则 罔. ( ) 思 而 不 学 则 殆. ( ) 吾 日 三 省.吾 身 ( ) 是知.也 ( ) 诲.女.知之乎 (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 七、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诲汝知之乎?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小组评价 师生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 2.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并能正确运用。 呈现目标 明确任务 合作预习 问题导向 1.熟读并背诵后五则内容。 2.全班齐读。 3.结合注释,翻译后五则。 (6)第六则: 贤: 齐: 内: 自省: 翻译本则 找出这一则当中的成语 (7)第七则: 三:______ 行:______ 焉:______ 其:______ 善者:______ 从:______ 改之:______ 翻译本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