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古诗文阅读精选 、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 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 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 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①;卒后,家人始 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 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 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 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 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 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 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 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 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 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 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 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 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 “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季直素清苦绝伦,又 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 注释:①染衣:染服,僧衣。 (选自《梁书·陶季直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忧服阕 忧:担心 B.与季直素 善:友好 C.领左卫司马 领:兼任 D.政尚清 尚:崇尚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3分 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朗、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 后,陶季直面对祖父摆出的四匣子银子竟能首先考虑辈分有序,陶愍祖“益奇 之”,则是“奇”其“品
2011 届高考古诗文阅读精选 一、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 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 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 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①;卒后,家人始 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 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 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 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 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 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 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 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 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 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 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 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 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 “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季直素清苦绝伦,又 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释:①染衣:染服,僧衣。 (选自《梁书·陶季直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父忧服阕 忧:担心 B.与季直素 善 善:友好 C.领左卫司马 领:兼任 D.政尚清 静 尚:崇尚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3 分) 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朗、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 后,陶季直面对祖父摆出的四匣子银子竟能首先考虑辈分有序,陶愍祖“益奇 之”,则是“奇”其“品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 政都非常推崇“清静”,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 他任职之处清静和平。 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 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袁二人伏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 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二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 平素行政廉洁,死后家徒四壁,子孙都没有安葬他的钱,众人无不伤心落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3分) (2)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4分) (3)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5-6题。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 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孤贫的 袁宏在运租船中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 明 1.在“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古事中,寄托了诗人对人际关系怎样的美好理 想?(5分) 2.尾联在描绘情景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 1.A(忧:父母的丧事。) 2.C(③旬表现陶季直恪守朋友之义.④句表现陶季直曲从世俗之见,均未 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 3.B(以偏概全,该项把陶季直任京官的思想、行为和政绩混同于地方官了。) 4.(1)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愍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奇。(得分点: ①早慧:年少时聪明出众。②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③整个语句的翻 译通畅)(2)接连让他担任司空司徒主簿.把府中事务托付他处理。(得分点: ①省略句:以(之)为。②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委(之)[以府事]。③整个语句的 翻译通畅)(3)陶季直一向生活清苦.无与伦比.又隐居十多年。(得分点:① 素:一向。②屏屠:隐居。③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 5.富贵与贫贱的悬隔,不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 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 6.尾联由实写转入虚写.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因世无知 音、怀才不遇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文言文译文 陶季直,是丹阳秣陵人。他的祖父陶愍祖,任(南朝)宋代广州刺史。父 亲陶景仁。任中散大夫,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愍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 奇。陶愍祖曾经拿出四匣子银子摆放在自己面前,让孙子们各人去取,陶季直当 时刚刚四岁,只有他一人不去取银子。有人问他不取银子的原因,陶季直回答说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 政都非常推崇“清静”,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 他任职之处清静和平。 C.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 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袁二人伏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 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二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 平素行政廉洁,死后家徒四壁,子孙都没有安葬他的钱,众人无不伤心落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3 分) (2)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4 分) (3)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5-6 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 枫叶落纷纷。 [注]①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 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孤贫的 袁宏在运租船中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 明。 1.在“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古事中,寄托了诗人对人际关系怎样的美好理 想?(5 分) 2.尾联在描绘情景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 分) 1.A(忧:父母的丧事。) 2.C(③旬表现陶季直恪守朋友之义.④句表现陶季直曲从世俗之见,均未 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 3.B(以偏概全,该项把陶季直任京官的思想、行为和政绩混同于地方官了。) 4.(1)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愍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奇。(得分点: ①早慧:年少时聪明出众。②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③整个语句的翻 译通畅) (2)接连让他担任司空司徒主簿.把府中事务托付他处理。(得分点: ①省略句:以(之)为。②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委(之)[以府事]。③整个语句的 翻译通畅) (3)陶季直一向生活清苦.无与伦比.又隐居十多年。(得分点:① 素:一向。②屏屠:隐居。③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 5.富贵与贫贱的悬隔,不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 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 6.尾联由实写转入虚写.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因世无知 音、怀才不遇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文言文译文: 陶季直,是丹阳秣陵人。他的祖父陶愍祖,任(南朝)宋代广州刺史。父 亲陶景仁。任中散大夫,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愍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 奇。陶愍祖曾经拿出四匣子银子摆放在自己面前,让孙子们各人去取,陶季直当 时刚刚四岁,只有他一人不去取银子。有人问他不取银子的原因,陶季直回答说:
“如果祖父有赏赐,应当先给父辈,不应当考虑直接给孙辈,因此我不去取银 子,”陶愍祖更加对他感到惊奇。陶季直五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哀痛 起初,他母亲未生病的时候。让他出家为僧;他母亲死后,他家人才把他赎回来, 陶季直抱着母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听到的人没有谁不感到悲痛。等到长大以后 陶季直爱好学习,对荣华名利看得很淡。他初出仕就被任命为桂阳王国侍郎、北 中郎镇西行参军,但他并没有上任,当时的人称他为“聘君”,他因父亲去世而 守丧,守丧期满,尚书令刘秉兼任丹阳郡守,请他担任后军主簿,治理郡里的工 作部门。陶季直出京担任望蔡令,不久因病免职。当时刘秉、袁粲因为齐高帝权 势一天天盛大,想要图谋推翻他,刘秉一向敬重陶季直,想同他一起商定对付齐 高帝的策略。陶季直认为袁、刘二人都是儒生,他们的图谋必定导致衰亡,因此 坚决拒绝不肯赴约。不久秉等人伏罪被处死。齐代初年,陶季直任尚书比部郎, 当时禇渊任尚书令,跟陶季直一向友好.接连让他担任司空司徒主簿,把府中事 务托付他处理。褚渊去世后,尚书令王俭认为禇渊有极髙的德行.想把禇渊的谥 号确定为“文孝公”,陶季直请求说:“‘文孝’是司马道子的谥号。恐怕这个 人不是十全十美,不如把禇渊的谥号确定为‘文简’.”王俭听从了他的意见。 陶季直又请王俭替禇渊立碑,立碑之后,陶季直自始至终守护着它,很有属吏的 气节,当时的人都赞美他。陶季直被调任太尉记室参军。又出京任冠军司马、东 莞太守,任职之处被誉为清静和平。陶季直回京后被授职散骑侍郎,兼任左卫司 马,后又转任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去世,齐明帝任宰相,他铲除异己,陶季直 不能曲从。齐明帝很顾忌他。于是把他调出京城担任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城 职务让朝中属官担任,读书人做官很少有这样的任命。有人劝告陶季直向齐明帝 登门表述歉意.齐明帝接见陶李直之后,就把他留在京城,任命他为骠骑谘议参 军,兼任尚书左丞。后又调任建安太守,陶季直施政崇尚清静,百姓认为他施政 适宜。陶季直回京后任中书侍郎,后又调任游击将军、兼任廷尉。梁王台府建立, 陶季直调任给事黄门侍郎。陶季直常说做官做到了二千石的职位,最初的愿望就 全部实现了,不要再去追求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于是以病为由辞官还乡。天监初 年,朝廷派人在他家中授予他太中大夫。粱髙祖说:“梁拥有天下,竟见不到这 个人。”天监十年,陶季直在家中去世;去世时七十五岁。陶李直一向生活清苦, 无与伦比,又隐居十多年,等到去世的时候,家徒四壁,子孙没有钱财给他入殓 与停枢,听到此事的人没有人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使时, 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 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 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渡,乃于长史急焚其船, 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 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 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 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 许之
“如果祖父有赏赐,应当先给父辈,不应当考虑直接给孙辈,因此我不去取银 子,”陶愍祖更加对他感到惊奇。陶季直五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哀痛。 起初,他母亲未生病的时候。让他出家为僧;他母亲死后,他家人才把他赎回来, 陶季直抱着母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听到的人没有谁不感到悲痛。等到长大以后, 陶季直爱好学习,对荣华名利看得很淡。他初出仕就被任命为桂阳王国侍郎、北 中郎镇西行参军,但他并没有上任,当时的人称他为“聘君”,他因父亲去世而 守丧,守丧期满,尚书令刘秉兼任丹阳郡守,请他担任后军主簿,治理郡里的工 作部门。陶季直出京担任望蔡令,不久因病免职。当时刘秉、袁粲因为齐高帝权 势一天天盛大,想要图谋推翻他,刘秉一向敬重陶季直,想同他一起商定对付齐 高帝的策略。陶季直认为袁、刘二人都是儒生,他们的图谋必定导致衰亡,因此 坚决拒绝不肯赴约。不久秉等人伏罪被处死。齐代初年,陶季直任尚书比部郎, 当时褚渊任尚书令,跟陶季直一向友好.接连让他担任司空司徒主簿,把府中事 务托付他处理。褚渊去世后,尚书令王俭认为褚渊有极高的德行.想把褚渊的谥 号确定为“文孝公”,陶季直请求说:“‘文孝’是司马道子的谥号。恐怕这个 人不是十全十美,不如把褚渊的谥号确定为‘文简’.”王俭听从了他的意见。 陶季直又请王俭替褚渊立碑,立碑之后,陶季直自始至终守护着它,很有属吏的 气节,当时的人都赞美他。陶季直被调任太尉记室参军。又出京任冠军司马、东 莞太守,任职之处被誉为清静和平。陶季直回京后被授职散骑侍郎,兼任左卫司 马,后又转任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去世,齐明帝任宰相,他铲除异己,陶季直 不能曲从。齐明帝很顾忌他。于是把他调出京城担任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城 职务让朝中属官担任,读书人做官很少有这样的任命。有人劝告陶季直向齐明帝 登门表述歉意.齐明帝接见陶李直之后,就把他留在京城,任命他为骠骑谘议参 军,兼任尚书左丞。后又调任建安太守,陶季直施政崇尚清静,百姓认为他施政 适宜。陶季直回京后任中书侍郎,后又调任游击将军、兼任廷尉。梁王台府建立, 陶季直调任给事黄门侍郎。陶季直常说做官做到了二千石的职位,最初的愿望就 全部实现了,不要再去追求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于是以病为由辞官还乡。天监初 年,朝廷派人在他家中授予他太中大夫。粱高祖说:“梁拥有天下,竟见不到这 个人。”天监十年,陶季直在家中去世;去世时七十五岁。陶李直一向生活清苦, 无与伦比,又隐居十多年,等到去世的时候,家徒四壁,子孙没有钱财给他入殓 与停枢,听到此事的人没有人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使时, 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 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 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渡,乃于长史急焚其船, 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 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 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 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 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 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 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 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 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 威倾邻国,犹假兵府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 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正化大行。 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 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一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降逆贼杨异等 降:使……投降 B.闻贼规欲北度 规:谋划 C.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雅:儒雅 D.视事七年,正化大行视事:任职 2.下列句均能表现杜诗尽心朝廷,直方善策的一项是( (1)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2)诗雅好推贤 (3)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4)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 仇被征 (5)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6)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 A.(1)(2)(3) B.(4)(5)(6) C.(2)(3)(4)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部署 军队,带领冲锋陷阵的骑兵,消灭了敌人 B.当时萧广放纵士兵不法,百姓惶恐不安。杜诗立即向萧广晓喻利害, 但他仍旧我行我素,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 C.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诛杀强暴,树立威信 并且还擅长计划谋略,爱惜民力,为民造福,因而百姓热情地讴歌他。 D.杜诗虽身为地方官,但一心为朝廷着想,忠直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 时上奏 4.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出来 (1)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 (2)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相见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 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 逃客居金陵之时。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 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 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 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 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 威倾邻国,犹假兵府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 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正化大行。 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 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降逆贼杨异等 降:使……投降 B.闻贼规欲北度 规:谋划 C.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雅:儒雅 D.视事七年,正化大行 视事:任职 2.下列句均能表现杜诗尽心朝廷,直方善策的一项是( ) (1)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2)诗雅好推贤 (3)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4)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 仇被征 (5)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6)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 A.(1)(2)(3) B.(4)(5)(6) C.(2)(3)(4) D.(1)(3)(6)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部署 军队,带领冲锋陷阵的骑兵,消灭了敌人。 B.当时萧广放纵士兵不法,百姓惶恐不安。杜诗立即向萧广晓喻利害, 但他仍旧我行我素,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 C.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诛杀强暴,树立威信, 并且还擅长计划谋略,爱惜民力,为民造福,因而百姓热情地讴歌他。 D.杜诗虽身为地方官,但一心为朝廷着想,忠直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 时上奏。 4.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出来。 (1)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 (2)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5~6 题。 相 见 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 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 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5.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 什么作用?(5分) 6.“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 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1、C(平素向来)2、A 3、B(杜诗是先斩后奏) 4、(1)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 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句意2分,“无劳、不安、避”各1分)(2)因派门 客为弟弟报仇犯罪,被朝廷征召,正巧因病去世(句意2分,“坐、征、会”各 1分) 5.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 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 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1分 6.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 用来把冠固在头上)。(1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 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 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 和的美称。政权更迭时,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升迁 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百性中横行霸道, 百姓惶恐惊慌。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击2杀,回京后 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棨戟,又派他巡视河东,去讨 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 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后,杀死杨异等人,贼兵 终于被消灭,再次升迁为沛郡都尉,转任汝南都尉,所治理的地方政绩显扬。 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廉公平,以惩罚强暴树 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姓。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 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 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 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 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最终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杜诗向来喜好推荐贤明的人,多次举荐知名之士,有清河的刘统和鲁阳 长董崇等。先前,兵禁制度崇尚简约,只是用带有皇帝之印的书信发兵,没有虎 符这样的信物,杜诗上疏说:“臣听说军队是国家的凶器,圣人也很谨慎小心的。 原来的制度派遣军队,都用虎符。其它征调的事,只用拿着信件的使者罢了。兵 符假如能够合在一起,就采取作为最重要的信物,以此来表明彰显国家的命令 保持国家的威严与重要地位。近来派遣军队,只用带有皇上之印的书信,有时还 用皇上的诏命,如查有奸邪的人欺诈作伪,就无法发觉。我认为,军事正在兴起 叛乱的人没有消灭。从下面的郡国中征兵,应该慎重,可以确立虎符制度,来根 绝奸诈产生的缘由。昔日魏国的公子无忌,威风令邻国倾倒,尚且借助兵符以此 解了赵国之围,如果没有如姬的仇事,那末他的功绩也就不会显露。事情中有些
5.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 什么作用?(5 分) 6.“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 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 分) 1、C(平素向来)2、A 3、B(杜诗是先斩后奏) 4、(1)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 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句意 2 分,“无劳、不安、避”各 1 分)(2)因派门 客为弟弟报仇犯罪,被朝廷征召,正巧因病去世(句意 2 分,“坐、征、会”各 1 分) 5.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 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3 分。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 分二是奠 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1 分 6.借代;(1 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 用来把冠固在头上)。(1 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 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 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 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 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 和的美称。政权更迭时,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升迁 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百性中横行霸道, 百姓惶恐惊慌。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击 2 杀,回京后 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棨戟,又派他巡视河东,去讨 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 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后,杀死杨异等人,贼兵 终于被消灭,再次升迁为沛郡都尉,转任汝南都尉,所治理的地方政绩显扬。 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廉公平,以惩罚强暴树 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姓。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 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 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 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 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最终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杜诗向来喜好推荐贤明的人,多次举荐知名之士,有清河的刘统和鲁阳 长董崇等。先前,兵禁制度崇尚简约,只是用带有皇帝之印的书信发兵,没有虎 符这样的信物,杜诗上疏说:“臣听说军队是国家的凶器,圣人也很谨慎小心的。 原来的制度派遣军队,都用虎符。其它征调的事,只用拿着信件的使者罢了。兵 符假如能够合在一起,就采取作为最重要的信物,以此来表明彰显国家的命令, 保持国家的威严与重要地位。近来派遣军队,只用带有皇上之印的书信,有时还 用皇上的诏命,如查有奸邪的人欺诈作伪,就无法发觉。我认为,军事正在兴起, 叛乱的人没有消灭。从下面的郡国中征兵,应该慎重,可以确立虎符制度,来根 绝奸诈产生的缘由。昔日魏国的公子无忌,威风令邻国倾倒,尚且借助兵符以此 解了赵国之围,如果没有如姬的仇事,那末他的功绩也就不会显露。事情中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