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读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圆林地 旦梯田 1.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③大气污染严重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引起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答案:1D2.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砍伐森林发展梯田,森林减少,植被涵养水源、保持 水土的能力降低,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增多。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完成第3~4题。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瘠薄 4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 () ①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②自然环境具有差异性③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 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3.C 4.C 解析: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化、风蚀作用强烈,植被稀疏,土 壤贫瘠。第4题,挖掘发菜、甘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地退化,反映了自然环境 的整体性特征。 阅读材料,完成第5~6题
第五章过关检测(B 卷)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读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第 1~2 题。 1.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大气污染严重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引起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答案:1.D 2.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砍伐森林发展梯田,森林减少,植被涵养水源、保持 水土的能力降低,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增多。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完成第 3~4 题。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瘠薄 4.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 ( ) ①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 ②自然环境具有差异性 ③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 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3.C 4.C 解析:第 3 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化、风蚀作用强烈,植被稀疏,土 壤贫瘠。第 4 题,挖掘发菜、甘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地退化,反映了自然环境 的整体性特征。 阅读材料,完成第 5~6 题
材料2007年9月15日是个打猎的好日子。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猎手吃惊 的是:一直以来穿过峡谷和河川的雪桥,现在消失了;阿尔卑斯山的长草带越来越 高,动物们逐草而生,攀爬得也越来越高;曾经的冰雪地区,如今出现了冰碛和石头; 古代地图说明“那里有很多冰川,没有人能到达”,而呈现在猎手眼中的却是一个大 湖。气候改变就在身边! —节选自《世界博览》 5.导致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植被 6.资料中突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 A.“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差异性 B.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体现复杂性 C.“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 D.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体现稳定性 答案5B6.C 解析:第5题,雪桥消失、长草带越来越高、冰雪消融面积增大等,这些是阿尔卑 斯山猎手眼中景象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充分表明当地气候在不断变暖,因此气候 是导致这些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第6题,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导致阿尔卑斯 山植被、冰川等要素发生变化,表明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 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第7~8题。 动植物遗体分解 C0, 呼吸 作用 大气中 光合作用 C02 C02 绿色植物02 C02 燃烧释放 化石燃料 7.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 稳定,原因是()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 8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造成臭氧层空洞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材料 2007 年 9 月 15 日是个打猎的好日子。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猎手吃惊 的是:一直以来穿过峡谷和河川的雪桥,现在消失了;阿尔卑斯山的长草带越来越 高,动物们逐草而生,攀爬得也越来越高;曾经的冰雪地区,如今出现了冰碛和石头; 古代地图说明“那里有很多冰川,没有人能到达”,而呈现在猎手眼中的却是一个大 湖。气候改变就在身边! ——节选自《世界博览》 5.导致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植被 6.资料中突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 ) A.“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差异性 B.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体现复杂性 C.“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 D.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体现稳定性 答案:5.B 6.C 解析:第 5 题,雪桥消失、长草带越来越高、冰雪消融面积增大等,这些是阿尔卑 斯山猎手眼中景象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充分表明当地气候在不断变暖,因此气候 是导致这些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第 6 题,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导致阿尔卑斯 山植被、冰川等要素发生变化,表明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 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第 7~8 题。 7.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 CO2,但大气中的 CO2 浓度仍基本 稳定,原因是( )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 CO2 增加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 8.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7.C8D 解析:第7题,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可以使自然环境 的性质保持稳定,即具有了平衡功能,但平衡功能并不是单个要素所具备的功能。 第8题,大面积砍伐森林不仅会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也会造成严重的水 土流失,许多物种会因森林的减少而灭绝。臭氧层空洞主要是氟氯烃的排放造成 的。 下图是世界某大洲局部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23°26'S 9.a区域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荒漠带 10.与b区域气候类型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因素有() ①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 ②沿岸有寒流经过③位于信风带的迎风坡④沿岸 有暖流经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9.D10.B 解析:第9题,区域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带及沿岸寒流影响,形成热 带沙漠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了热带荒漠带。第10题,b区域为热带雨林 气候,其形成原因是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沿岸受巴西暖流影响。 市树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读我国部分城市市树分 布图,完成第11~12题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7.C 8.D 解析:第 7 题,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可以使自然环境 的性质保持稳定,即具有了平衡功能,但平衡功能并不是单个要素所具备的功能。 第 8 题,大面积砍伐森林不仅会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也会造成严重的水 土流失,许多物种会因森林的减少而灭绝。臭氧层空洞主要是氟氯烃的排放造成 的。 下图是世界某大洲局部图。读图,完成第 9~10 题。 9.a 区域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荒漠带 10.与 b 区域气候类型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因素有( ) ①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 ②沿岸有寒流经过 ③位于信风带的迎风坡 ④沿岸 有暖流经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9.D 10.B 解析:第 9 题,a 区域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带及沿岸寒流影响,形成热 带沙漠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了热带荒漠带。第 10 题,b 区域为热带雨林 气候,其形成原因是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沿岸受巴西暖流影响。 市树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读我国部分城市市树分 布图,完成第 11~12 题
伞常绿树种 0落叶树种 北京市 市树国槐 020右店 太原市市树国槐 节树国槐 西安市0 0 市树国槐 0 杭州市 长沙市 市树香樟 市树香樟翡 2福州甫 台北市 市树格树 市树榕树 南海诸岛 11.各城市市树树种的南北差异能反映出自然环境的( A.由赤道到两极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2.根据香樟的分布区域推测其生长习性为() A.耐旱 B.喜盐碱 C耐寒 D.喜温湿 答案:11.A12D 解析:第11题,各城市市树树种的南北差异,是随着纬度更替的,能反映出由赤道到 两极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第12题,读图可知,香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据此可推测其生长习性为喜温湿。 下图是秦岭东段南坡某山峰垂直带谱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3~14题。 海拔/m 1950 Ⅲ中高山温凉湿润性 1500 Ⅱ中低山温暖半湿润性松栎林带 1060 I温暖半干旱性落叶阔叶林带 680
11.各城市市树树种的南北差异能反映出自然环境的( ) A.由赤道到两极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2.根据香樟的分布区域推测其生长习性为( ) A.耐旱 B.喜盐碱 C.耐寒 D.喜温湿 答案:11.A 12.D 解析:第 11 题,各城市市树树种的南北差异,是随着纬度更替的,能反映出由赤道到 两极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第 12 题,读图可知,香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据此可推测其生长习性为喜温湿。 下图是秦岭东段南坡某山峰垂直带谱分布图。读图,完成第 13~14 题
13.导致图中I和Ⅱ自然带不同的直接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14.根据图中信息,推断Ⅲ自然带最有可能是() A.荒漠带 B.草原带 C.针叶林带 D.冰雪带 答案:13.B14.C 解析:第13题,图中I和Ⅱ自然带都在温暖地带,二者热量差异不明显,其差异主要 体现在半干旱性和半湿润性,故导致两自然带不同的直接因素是水分。第14题, 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与自然带纬度地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海拔升高,相当于纬 度增加,故Ⅲ自然带最有可能是生长在较高纬度、蒸腾作用较弱的针叶林带。 贺兰山地处我国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该地区的植被对 气候的影响尤为敏感。下图示意贺兰山位置及其中段植被类型分布。读图,完成 第15~16题。 105 1069 399 内 阿 63556m 海 银川 夏 古 黄 高程 高低 38 植被类型 聊① ☐② ☑③ %④ 翻早生灌丛 ☐琉林草原 高山草甸 15.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A.草原化荒漠、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荒漠化草原 B.草原化荒漠、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荒漠化草原 C荒漠化草原、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原化荒漠 D荒漠化草原、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草原化荒漠 16野外调查发现,旱生灌丛大多分布于沟谷及阴坡地段,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 B.降水 C.热量 D.水分
13.导致图中Ⅰ和Ⅱ自然带不同的直接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14.根据图中信息,推断Ⅲ自然带最有可能是( ) A.荒漠带 B.草原带 C.针叶林带 D.冰雪带 答案:13.B 14.C 解析:第 13 题,图中Ⅰ和Ⅱ自然带都在温暖地带,二者热量差异不明显,其差异主要 体现在半干旱性和半湿润性,故导致两自然带不同的直接因素是水分。第 14 题, 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与自然带纬度地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海拔升高,相当于纬 度增加,故Ⅲ自然带最有可能是生长在较高纬度、蒸腾作用较弱的针叶林带。 贺兰山地处我国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该地区的植被对 气候的影响尤为敏感。下图示意贺兰山位置及其中段植被类型分布。读图,完成 第 15~16 题。 15.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草原化荒漠、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荒漠化草原 B.草原化荒漠、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荒漠化草原 C.荒漠化草原、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原化荒漠 D.荒漠化草原、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草原化荒漠 16.野外调查发现,旱生灌丛大多分布于沟谷及阴坡地段,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 B.降水 C.热量 D.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