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 福樂智慧 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 3548
译者序 《福乐智慧》(Kutadoqu Bilik)是公元十一世纪我国历 史上喀拉汗朝①时期用回鹘语(古代维吾尔语)写成的一部长 诗。这部维吾尔族古典文学名著,十九世纪以来即为研究中亚及 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文化的中外学者所注目,吸引了众多的研究 者。 长诗经后人校勘、整理,计存一万三千二百九十行,由 八十五章正文和三个附篇组成。另有两篇序言。长诗作者为 巴拉萨衮②人优素甫(Yusuf)。作品成书于回历462年(公 元1069/1070年),作者把它献给了当时喀什噶尔的执政者、东部 王朝副可汗“桃花石·布格拉汗”③,并因此荣膺“哈斯·哈吉 甫”(Has Hajib)(御前侍臣)的称号。 《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作。我国已故 著名作家老舍在五十年代谈到这部作品时曾经指出,“它不仅是 维吾尔族的宝贵遗产,同样也是构成祖国文化历史的宝贵财 富”④。维吾尔人民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不仅有杰出的 作家(如贯云石等)直接参与了古代汉文学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学 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学丰 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为祖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作出了杰 出的贡献。 《福乐智慧》以其集中概括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深刻内容、 深阐博引的丰富哲理、优美典雅的诗艺和熔本民族传统与多种外 来文化于一炉的开放格调而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在中国古代 文化史和中亚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F1170/24 1
(一) 公元744年(唐天宝三年),回纥部联合葛逻禄等部推翻了 后突厥汗国,建立了与唐朝有密切联系的回纥汗国。840年(唐 文宗开成五年),回鹃汗国为黠戛斯所灭。回鹘诸部于是大规模 迁入西域,与当地原有回纥游牧部属和土著居民融合,开始了 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十世记到十一世纪,我国出现了与宋王朝并存的几个政权, 诸如北方契丹人的政权,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止著人政权:河西 走廊的甘州回鹤政权,吐鲁番盆地及其周围地区的高昌回鹘政权 以及从库车西部到布哈拉、从伊赛克湖到和田的喀拉汗朝政权 等。初以巴拉萨衮、后以喀什噶尔为王都的喀拉汗朝政权,是古代 维吾尔人参与建立的一个王朝,在整个中亚地区经济、文化的发 展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福乐智慧》的产生,标志着维吾尔族文化史上漠北时期的 结束和另一个新时期的开始,鲜明地体现了自谟北时期便开始形 成的自身文化传统在新条件下的延续、丰富和发展。 回鸭西迁以后,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生活习俗 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喀拉汗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已发展 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部分,定居和城市化也普及了起来。喀什噶 尔、巴尔楚克(巴楚)、巴拉萨衮,讹塔拉、法拉甫、撒马耳罕 以及类似的大的经济、商业和文化中心,也都出现了。 喀什噶尔在喀拉汗王朝存在的整个时期,始终保持著突出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随着城市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加 强、封建所有制关系的发展,以喀什噶尔、巴拉萨衮、撒马耳罕 等城市为中心的城市文化出现了高涨局面。具有悠久历史的维 吾尔民族传统文化,在玻收了祖国中原文化和阿拉伯文明的优秀 2
因素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繁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 喀拉汗朝境域内,产生了优素甫·哈斯·哈吉甫、马赫穆德·喀 什噶里等一批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和诗人。在东部佛教徒的高昌 回鹘王国中,出现了僧古萨里都统等著名的翻译家。在这一时 期,回鹊人的文化模式在同一层次上表现为喀拉汗王朝和高昌回 鹏王国两种不同类型。以文学而言,喀拉汗朝的文学由于受到伊 斯兰教的影响,从阿拉伯和被斯文化中吸收了较多的营养;而 高昌回鹘文学则接受了佛教和摩尼教影响,汉文化的痕迹更为鲜 明。但是,这两种类型的文学具有共同的来源和共同的传统, 使用共同的语言,在漠北时期都曾接受过中原文化的影响,具有同 一的文化心理特征。因此,这两部分文学仍旧是同一民族的文学。 《福乐智慧》便是在这种新型文化模式的土壤中型育而成 的。 (二) 有关《福乐智款》的作者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生平,无 论是汉文史籍和阿拉伯一波斯文史料中均无记载。十二世纪的书 志学家萨曼尼·阿布·赛义德在《Kitab-al-Sansab》一书中曾 用两页的篇幅提到了包括十一世纪喀什噶尔的作家在内的一批著 述者,却无一字涉及《福乐智慧》的作者。目前有关优素甫生平 的资料全都来自《福乐智慧》一书中的零星记载,主要是来自正 文之首的散文体和诗体两篇序言③。 根据一些诗句的记载并由此推断,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出 身于虎思斡耳朵@的名门,乃“虔减信士”。作者生年约为1018 年或1019年,卒年不详。《福乐智整》的写作用了十八个月, “在巴拉萨衮开始命笔,1068年到喀什噶尔后继续写作,于1069 年完成”⑦
《福乐智慧》是用回鹘语写成的。在哮拉汗朝及其前后的时 期,回鹘语是中亚主要的交际工具和官方语言,是喀拉汗朝的国 语。这一时期的回鹘语在一些文献中被称做“哈卡尼亚语”(即 王朝语或可汗语)。⑧ 《福乐智慧》原名“Kutado1 Bilik'”,意为“肄予(人) 幸福的知识”。现在我们使用的这个书名,沿用了我国已故著 名历史学家冯家升教授拟定的译名@。在《福乐智慧》第十一章 里,作者专门阐释了书名的含义和他在书中塑造的四个人物 形象的寓意。作者所说的那些“为读者引路,导向幸福”的知 识,即是通过这四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和他们之间的大量对话 展现出来。 国王日出,象征着公正和法度,大臣月圆,代表了幸运,月 圆的继任者贤明是智慧的化身,而修道士觉醒,则象征着“知 足”或“来世”⑩ 长诗的框架按照在伊斯兰古典时期的文学中曾一度流行的模 式结构而成,进入主要情节的节奏相当缓慢。前十一章与本书的 主要情节无关。对真主、先知穆竿默德及其四同伴的赞领,对春 天和喀什噶尔执政者布格拉汗的赞颂,论七骡和黄道十二宫,论 知识和智惑,论语言,对善行的歌颂,以及对书名含意和作者暮 年的叙述等内容占据了397个双行。故事情节从第十二章才开始 展开,到第八十五章结束。最后三个附篇则为作者直抒胸臆的抒 情诗。《附篇之三》相当于全书的“跋”或“后记”。 长诗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要通过上述四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 物形象间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法度、伦理道德、哲学、 治国之道等问题的看法。把哲理性的对话有机地结构在一起的, 是如下的故事: 冈玉日出励精图治,一心求贤。月圆蒸名前来求见,以图报效 摑家,深得国王信任,出任大臣多年。月辞世时向日出托付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