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学 第二十二章杂草治理
第四章杂草治理 2.农业及生态防治 农田生态系统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大多是可 以人为调节和控制的,在较深入的研究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生态学的基 础上,合理的利用这些因素,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可以合理的建立 个既控制杂草,又有利于农作物丰产的多功能的农业及生态治草体系。 2.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agricultural control)是指利用农田耕栽培技术和田间 管理措施等控制和减少农田土壤中杂草种子基数,抑制杂草的出苗和生 长,减轻草害,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损失的杂草防治的策略方法。农 业治草是杂草防治中重要的和首要的环节。其优点是对作物和环境安 全,不会造成任何污染,联合作业时,成本低、易掌握、可操作性强。 但是,农业治草难以从根本上削弱杂草的侵害以确保作物长期的安全生 长和高产优质
第四章杂草治理 2.1.1预防措施 防治杂草种子入侵农田是最客观实在和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杂草种 子侵入农田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为人为和自然两方面的因素。 人为因素: 杂草种子与作物种子一起播种: 未腐熟有机肥的施用: 秸秆还田: 用被杂草种子污染的水灌溉农田 自然因素: 成熟种子在田间脱落 风、雨和水的传播。 防治杂草种子侵入田间的措施: 确保不使用含有杂草种子的优良作物种子、肥料、灌水和机械等: 防治田间杂草产生种子; 禁止可营养繁殖的多年生杂草在田间扩散和传播
第四章杂草治理 -2.1.2耕作栽培治草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土地耕耙、镇压或覆盖、作物轮 作、水渠管理等均能有效地抑制或防治杂草。但是,在农业 生产中,所有的农业措施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应当根据作物 种类、栽培方式、杂草群落的组成结构、变化特征以及土 壤、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等的差异综合考虑、配套合理运 用,才能发挥更大的除草作用
第四章杂草治理 山耕作治草 耕作治草(tilling control)是借助土壤耕作的各种措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 度上消灭杂草幼芽、植株或切断多年生杂草的营养繁殖器官,进而有效防治杂 草的一项农业措施。在一年生杂草发生较重的田地采用“间歇耕法”;在多年生 杂草发生较重的田块,则要采用深耕。 耕翻治草按其时间可分为春耕、伏耕、秋耕等,各种耕作治草效果各有不 同。 在耕作较频繁的地区,为了避免将前次翻到深层的大量草种再次翻回士 表,可采用深浅交替的伦更措施。 深松的作用:疏松土壤,消灭已萌发的杂草;破坏多年生杂草的地下 根茎。此措施不打乱土层,可使杂草集中萌发,便于提高治草效果。 中耕灭草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用农事器械翻动作物行间土壤以除草 的一种耕作行为,其原则是:除草除小,连续灭杀,提高工效预防效, 不让杂草又恢复生长和积累营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