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一九O三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情况介绍 第一节003、获奖者阿伦尼乌斯,S.A.(瑞典)情况介绍 阿伦尼乌斯S.A.(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瑞典物理化学家 因提出电离学说于190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44岁。 【阿伦尼乌斯教授的履历】 1859年2月19日生于瑞典乌普萨拉:1876年~1881年在乌普萨拉大学学习物理, 从师瑞典化学家克莱夫,1878年获理学学士学位:1881年~1884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 从师瑞典物理学家埃德隆,1884年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讲师:1886年~1891年获瑞 典科学院列特斯特德奖学金,在欧洲留学:1891年任斯德哥尔摩高等技术学校讲师: 1895年晋升为物理化学教授:1897年~1920年任该校校长:1900年被选为诺贝尔奖金物 理学委员会评委:1901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物理学学部院士和瑞典农业科学院院士: 1905年起任诺贝尔物理化学研究院院长:1927年10月2日逝世于斯德哥尔摩,享年68 岁。 【获奖原因及主要成就】 在物理化学、免疫化学和大气物理学方面研究卓有成就。他应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稀 溶液中化学电解分离问题,提出一个新学说 一电离理论。他首先提出光压在天体物理中 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字宙间的能量不断更新理论和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物的问题。应用物理 化学的定律论述毒物学的理论。 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期间,研究大气电学的物理学家埃德隆指导他进行有关电解质 的研究,1884年他发表了两篇博士论文《电解质的电导率研究》和《电解质的化学理 论》,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学说一一电离学说。经过研究和完善,1887年确立了电离理 论。 他认为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分子成为离子,溶液愈稀,离解成离子的程度愈大,溶液 的电导值也愈大。电离理论是物理化学发展初期的重要发现,和法拉第的电解定律、门捷 列夫的周期表及其理论一起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1886年~1891年在欧洲留学期间, 他学习和了解欧洲各国物理化学的研究情况。在俄国,和奥斯特瓦尔德一道测量酸溶液及 其与非电解质混合液的电导率,研究酸对醋酸乙酯皂化速度的作用。在德国他向电导率测 量大师科尔劳施学习,在他的指导下从事气体导电性的研究。1888年在范特霍夫实验室 里进行溶液冰点降低的研究工作,进一步论证电离理论的正确性。 1889年到莱比锡,在奥斯特瓦尔德的物理化学实验室工作,研究离子的水化作用, 研究溶液的粘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提出反应速度的指数定律,为化学动力学 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研究温度对糖转化的影响时,提出化学反应中活化分子和活 化热的概念,并给出计算活化能值的公式。1890年在奥地利物理学家博尔茨曼处研究盐 蒸气的电导率,发现和弱酸一样,有离子存在。1891年~1895年他研究溶液中离子的扩 散过程,和大气的电磁传导性及太阳幅射。1902年开始研究免疫化学和毒物学,1907年 发表《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运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建立了毒物学的 理论,在生物化学方面作了开创性的工作。1907年后他转向字宙物理学、生物化学和气 5
象学的研究。他首先提出光压在天体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字宙间的能量不断更新 的理论和太阳系热力学,还计算出慧星流动的压力。 【获得奖励及荣誉】 1901年是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1902年是诺贝尔化学奖的候选人:1902年 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奖章:1911年被美国化学学会授予威拉德·吉布斯奖章:1914 年被英国化学会授予法拉第奖章:1901年被瑞典医师学会授予名誉会员:1905年被德国 化学学会选为特邀会员:1911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名誉院士;:1912年被英国皇家学会选 为海外会员:他是世界20多个科学学会的会员或名誉会员:他还被伯明翰大学、剑桥大 学、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海德堡大学、莱比锡大学、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格罗宁根 大学等授予名誉博士称号 【主要著作】 《电解质的电导率研究》(1884):《论水溶液中物质的电离》(1887);《电化学 教科书》(1902):《字宙物理学教科书》(1903):《电解质的化学理论》(1904): 《化学原理》(1907);《免疫化学教科书》(1907):《世界的起源》(1908);《字 宙的生命》(1909);《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1915):《溶液理论》(1912): 《星球的命运》(1915);《现代生活中的化学》(1925)。 6
第四章一九O四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情况介绍 第一节004、获奖者拉姆齐,W.(英国)情况介绍 拉姆齐黑.(Wi11 iam Ramsay,1852~1916),英国化学家,因发现空气中的氦、 氖、氩、氪、氙和氧六种惰性气体,识别和分离出这六种元素,并确定了它们的化学性质 和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位置于190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2岁。 【拉姆齐教授的履历】 1852年10月2日生于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市:1866年~1869年在格拉斯哥大学学 习拉丁文、希腊文、哲学、文学、逻辑和数学:1869年在格拉斯哥大学罗伯特·塔特洛 克化学实验室工作:1870年就读于德国海德堡大学,从师化学家罗伯特·本生:同年转 入蒂宾根大学,从师有机化学教授费迪克学习有机化学:1872年完成博士论文《甲苯和 硝基甲苯酸》,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同年被安德逊学院聘为杨格化工实验室助教: 1874年~1880年在格拉斯哥大学任化学教授费格森的助教:1880年任布里斯托尔大学化 学教授:1881年~1887年任该大学校长:1887年~1912年任伦敦学院化学教授:1888 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12年退休1916年7且23日逝世于伦敦,享年64岁。 【获奖原因及主要成就】 1874年~1878年在格拉斯哥大学化学教授费格森的指导下从事生物碱和吡啶之间关 系的研究,1878年~1880年从事临界状态、气压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液体的其它性能的研 究。1880年~1887年主要从事教学工作。1885年和都柏林大学西德尼·杨教授一起测定 了各种温度、压力下蒸汽的密度,应用艾特维什表面张力法测定液体的分子量,测定液体 沸点的比容,研究固体、液体与热量的关系。1887年~1913年在伦敦大学从事物理化学 和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1893年和希尔兹合作研究表面张力,并得出有关表面张力公 式。1894年发现氩元素,识别出它是一种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元素,并测定出它在空气中 的含量为1%。1895年从铀钇矿蜕变的气体中发现氨元素,化学性质也不活泼,他把它们 取名为惰性元素,认为它们是属于周期表中最后一族元素,并预言还存在有其它的惰性元 素。1898年起和特拉弗斯合作,三年里,陆续发现三种稀有情性气体元素一氙、氪、 氖。1903年和英国化学家索迪证实氨是镭的衰变产物,为元素蜕变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实 验证据。1908年~1909年他提出化合价的电子理论。1910年和格雷利用镭放射气体的作 用,找出最后一个惰性气体元素- 氡,并准确测定出它的原子量为222。发现一族新元 素,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这在化学元素的发现史上是空前的。由于这些发 现,他被授予190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他不仅在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对音乐和绘画也有较深造诣,他还 精通多国语言。 【获得奖励及荣誉】 1895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戴维奖章:1903年德国化学学会授予他奥古斯特·威 廉·冯·霍夫曼奖章:1902年英国皇室授子他爵位。 【主要著作】 7
《一种无机化学体系》(1891);《氩:一种新的大气组分》(1895):《大气中的 气体》(1896);《氨和氩:显示这些元素惰性的实验》(1896);《最近发现的气体与 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1899);《放射性实验和由镭产生的氨》(1903);《物理化学概 论》(1904);《传记与化学论文集》(1908):《第七届国际应用化学会议》 (1910):《古今化学元素观》(1912):《元素和电子》(1913)。 8
第五章一九○五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情况介绍 第一节005、获奖者拜耳,A.(德国)情况介绍 拜耳A.(Adolf von Baeyer,1835~1917),德国化学家,因研究有机染料和氢化 芳香族化合物于190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70岁。 【拜耳教授的履历】 1835年8月20日生于德国柏林:1853年~1855年在柏林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 1856年~1858年在海德堡大学从师本生教授研究实验化学;1858年在凯库勒实验室任助 手,同年,以《有机化合凝结作用综合研究》论文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1858 年~1860年在根特大学任助教,研究尿酸衍生物:1860年~1866年任吉韦尔伯学院(后 名为夏洛廷堡高等技术学校)有机化学讲师,兼任柏林国家化验所主任:1866年~1872 年任柏林大学高级讲师:1872年~1875年任斯特拉斯堡大学化学教授1875年~1913年 任慕尼黑大学化学教授,兼实验室主任:1886年被选为德国科学院院士;1913年退休: 1917年8月20日逝世于德国斯特拉斯堡,享年82岁。 【获奖原因及主要成就】 在有机染料和有机物结构分析方面成就卓著,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染 料的分子结构,促进了化学染料工业的发展。提出碳化合物的应变理论,对氢化芳族化合 物进行了系统研究。 1853年就读海德堡大学时,在化学家本生指导下进行甲基氯的研究,1857年发表有 关甲基氯的研究论文。1858年在凯库勒的指导下进行二甲砷化合物的研究,同年发表博 士论文《有机化合物凝结作用的综合研究》。1858年~1860年随凯库勒到比利时根特大 学,研究尿酸及其衍生物。1860年~1886年在夏洛廷堡高等技术学校任教期间,从事尿 酸、靛蓝和其它生物化学的研究,并在德国国家化验所主持尿酸的研究工作。1865年开 始人工合成靛蓝的研究工作。1872年~1875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进行了树脂的研究工 作,提出苯酚与甲醛在酸的作用下,能生成树脂状物质,还研究甲醛中二氧化碳吸收理论 和酞染料的种类。1878年他用靛红还原成靛蓝,人工合成靛蓝获得成功。1883年对靛蓝 的结构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在染料史上第一个明确靛蓝性质和结构的化学家,为有机染 料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责献。他进行乙炔和聚乙炔的研究,在1885年提出著名的拜耳碳环 种族理论。1883年~1893年对苯及其衍生物的还原产物进行研究,提出苯的中心式。并 对环状前烯类化合物进行综合研究,对有机过氧化物。氧化合物及其组成、颜色进行了理 论上的研究。由于他在有机染料和有机物结构分析方面作出杰出贡献,1905年被授予诺 贝尔化学奖。 他还是杰出的教育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如他的学生费希尔是192年诺贝尔 化学奖的获得者。 【获得奖励及荣誉】 曾获得柏林化学家代表大会颁发的利比希奖章: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戴维奖章;他还 是柏林科学院、德国化学学会等许多科学学会的成员:1910年德国化学学会设立拜耳奖 草,用以奖动在有机化学上有贡献的化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