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业毒物的毒性(有效剂量) 化工安全与环保 1、毒性及其评价指标 毒性:用来表示毒性物质的剂量与毒害作用之间关系的一个概慨 念。 √剂量 作用关系:是指毒性物质在生物个体内所起作用与 毒性物质剂量之间的关系。 √剂量一 响应关系:是指毒性物质在一组生物体中产生一定 标准作用的个体数,即产生作用的百分率,与毒性物质剂量之 间的关系。 经口服或皮肤接触进行试验时,剂量常用每kg体重毒物的 mg数,即mgkg~1来表示。 目前国外已有用每m体表面积毒物的mg数,即mgm2表示 的趋势。 吸入的浓度侧用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毒物量,即mgm3表示
二、工业毒物的毒性(有效剂量) 化工安全与环保 1、毒性及其评价指标 毒性:用来表示毒性物质的剂量与毒害作用之间关系的一个概 念。 剂量——作用关系:是指毒性物质在生物个体内所起作用与 毒性物质剂量之间的关系。 剂量——响应关系:是指毒性物质在一组生物体中产生一定 标准作用的个体数,即产生作用的百分率,与毒性物质剂量之 间的关系。 经口服或皮肤接触进行试验时,剂量常用每kg体重毒物的 mg数,即mg·kg-1来表示。 目前国外已有用每m2体表面积毒物的mg数,即mg·m-2表示 的趋势。 吸入的浓度则用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毒物量,即mg·m-3表示
化工安全与环保 1、毒性及评价指标 常用于评价毒性物质急性、慢性毒性的指标: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o或LC1o0),是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全 部(100%)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s或LCs),是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半 数(50%)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或MLC),是指全组染毒动物中只引 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或LC),是指全组染毒动物全部存活 的毒性物质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急性阈剂量或浓度(LMTc),是指一次染毒后,引起试验动物 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慢性阈剂量或浓度(LMTeb),是指长期多次染毒后,引起试验 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慢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是指在慢性染毒后,试验动物未出现 任何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化工安全与环保 1、毒性及评价指标 常用于评价毒性物质急性、慢性毒性的指标: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是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全 部(100%)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是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半 数(50%)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或MLC),是指全组染毒动物中只引 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 (LD0或LC0),是指全组染毒动物全部存活 的毒性物质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急性阈剂量或浓度(LMTac),是指一次染毒后,引起试验动物 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慢性阈剂量或浓度(LMTcb),是指长期多次染毒后,引起试验 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慢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是指在慢性染毒后,试验动物未出现 任何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化工安全与环保 1、毒性及评价指标 √致死浓度和急性阈浓度之间的浓度差距能够 反映出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差距越大,急性中毒 的危险性就越小 √急性阈浓度和慢性阈浓度之间的浓度差距,则 反映出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差距越大,慢性中毒 的危险性就越大; √根据嗅觉阈或刺激阈,可估计工人能否及时发 现生产环境中毒性物质的存在
化工安全与环保 致死浓度和急性阈浓度之间的浓度差距 急性阈浓度和慢性阈浓度之间的浓度差距 根据嗅觉阈或刺激阈 1、毒性及评价指标 ,能够 反映出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差距越大,急性中毒 的危险性就越小; ,则 反映出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差距越大,慢性中毒 的危险性就越大; ,可估计工人能否及时发 现生产环境中毒性物质的存在
化工安全与环保 说明:关于毒性危险分级,目前国际上尚未有统一标 准。毒性物质的急性毒性危险常按LD5o(吸入2h的结 果)进行分级。 表6-1物质的急性中毒分级 大鼠一次经口 6只大鼠吸入4h 对人可能致死量 毒性 兔涂皮时 分级 LD50 死亡2~4只的 (mg/kg) 浓度(ppm) LDso (mg/kg) (g/kg) 总量(g) (60kg体重) 剧 毒 <1 <10 <5 <0.05 0.1 高毒 150 10~100 5~44 0.050.5 3 中等毒 50~500 100~1000 44340 0.55 30 低毒 500~5000 1000~10000 340~2810 5~15 250 微毒 500015000 10000-100000 2810~22590 >15 >1000
化工安全与环保 毒 性 分 级 大鼠一次经口 LD50 (mg/kg) 6只大鼠吸入4h 死亡2~4只的 浓度(ppm) 兔涂皮时 LD50(mg/kg) 对人可能致死量 (g/kg) 总量(g) (60kg体重) 剧 毒 <1 <10 <5 <0.05 0.1 高 毒 1~50 10~100 5~44 0.05~0.5 3 中等毒 50~500 100~1000 44~340 0.5~5 30 低 毒 500~5000 1000~10000 340~2810 5~15 250 微 毒 5000~15000 10000~100000 2810~22590 >15 >1000 表6-1 物质的急性中毒分级 说明:关于毒性危险分级,目前国际上尚未有统一标 准。毒性物质的急性毒性危险常按LD50(吸入2h的结 果)进行分级
2、影响毒性的因素(p106,第3节) 化工安全与环保 >物质的化学结构对毒性的影响 √脂肪族烃类化合物,麻醉作用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增加; √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如 乙烷的毒性<乙烯的毒性<乙炔的毒性; √一般分子结构对称化合物的毒性大于不对称的化合物; √在碳氢化合物中,一般情况下,直链比支链的毒性大, √毒物分子中某些元素或原子团对其毒性大小有影响。 如:卤代烷烃的毒性比相应的烷烃毒性大,对肝的毒作用 增加;且卤原子取代愈多,毒性愈大。 CHaCI<CH2Cl2<CHCl3 <CCl
2、影响毒性的因素(p106,第3节) 化工安全与环保 物质的化学结构对毒性的影响 脂肪族烃类化合物,麻醉作用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增加; 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如 乙烷的毒性 < 乙烯的毒性 < 乙炔的毒性; 一般分子结构对称化合物的毒性大于不对称的化合物; 在碳氢化合物中,一般情况下,直链比支链的毒性大; 毒物分子中某些元素或原子团对其毒性大小有影响。 如:卤代烷烃的毒性比相应的烷烃毒性大,对肝的毒作用 增加;且卤原子取代愈多,毒性愈大。 CH3Cl<CH2Cl2<CHCl3<CCl4